返回

《大学之道》25张课件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大学之道》25张课件

《大学之道》25张课件

  • 2022-08-03 13:00:01
  • 25页
  • 42.42 M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东dy南our大title学止于至善A厦ddy门ou大rtitl学e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大学之道《礼记》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学常识《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文学常识《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文学常识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夏禹后代,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文学常识“大学”是什么?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文学常识“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主诵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本解读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宗旨,根本原则动词,彰明亲近爱抚民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道德修养的美好的德行达到最高境界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物发展的规律文本解读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文本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请同学们熟读本段,小组合作交流。1.“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说说你的理解。2.本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3.本段阐述了什么道理?文本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是过程。“止于至善”是目标。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文本解读“明明德”。程颐:“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民众”。——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之私也。——“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文本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文本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文本解读状语后置句治理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养自己的品性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使自己的意念真诚/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念真诚心思端正修养品德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普通百姓一概根本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本解读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文本解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同学们熟读本段,小组合作交流。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文本解读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格物(认识事物)、致知(获得知识)、诚意(意念真诚)、正心(端正心思);修身(修养德行)、齐家(管理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弘德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目的——内修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修身基础——外治齐家、治国、平天下文本解读止于至善内修明明德亲民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物知意心身家国天下文本解读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是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处于终极目标的地位,所以应为核心地位。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本解读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以民为本人的全面实践出真知明明德:发展以德治国立德树人《大学之道》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普世价值弘扬自我完善家庭责任文本解读本文的论证特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文本解读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