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曹冲称象》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2课时)

资料简介

课文二《曹冲称象》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二单元的《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曹冲称象》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二单元的课文,课文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还很弱,所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美文美读、是他们学习这课的主要成长点。三、说教学目标1.会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4.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四、说教学重难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难点五、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在教法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本课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权。六、说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一课时板块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一、出示课题1.读课题,理解课题中词语的意思。2、,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板块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4、多种方式认读注音生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曹(曹操)(曹营)称(称重)(称量)员(人员)(队员)议(商议)(议论)论(讨论)(争论)重(重量)(体重)杆(一杆秤)(笔杆)秤(台秤)(一杆秤)砍(砍刀)(砍断)倒(倒车)(倒是)割(切割)(割开)线(直线)(线条)止(止血)(停止)量(数量)(量词)5、去掉拼音读生字:(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6、开火车认读生字。(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7、指名读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板块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板块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板块五、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候”等。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板块六、拓展练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第二课时环节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设计意图: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环节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一)对比学习。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二)学习第4自然段。师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说一说:称象的过程。]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1.学生自由读。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生练习后,指名发言。[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8.师生接读: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师:看船身(生读)师:就沿着水面(生读)师:再把大象(生读)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师:然后(生读)[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9.针对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环节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一)总结升华。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出示课件:读一读,比一比。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出示课件: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环节四、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环节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环节六、课外延伸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本课教学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还需细心斟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