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1 草原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1 草原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1 草原

  • 2022-07-22 13:10:01
  • 11页
  • 211.50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3个字,会写36个词语。语言积累◎能积累并抄写优美的词句,背诵相关段落。◎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四首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理解◎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书面表达◎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n◎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1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1.观察并领悟单元语文要素。(1)观察:请认真观察第一单元篇章页上的插图中画了些什么,自由朗读插图上面的文字。(2)推想: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和习作的要求?(3)交流: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n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4)齐读插图上的文字。2.激情导入: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课件出示草原的照片)大家猜猜这是哪里?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吧!【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以教师展示的草原的照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课件出示: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礼貌  拘束  热乎乎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豆腐  稍微  陈巴尔虎旗(1)学生自由认读。(2)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3)学生根据音、形、义识记字形。(4)指导书写“毯”“腐”等字。教师指导:“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5)识记文中常见的多音字。课件出示:\n蒙古包(měnɡ)  好客(hào)  同行(xínɡ)  似乎(sì)①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②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③学生齐读这些词语。3.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板书:景物、人情)【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字、写字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板块三 合作研读,品味感悟1.引导探究: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2.自主朗读: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将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合作研读:读完第1自然段,大家对草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板书:美)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4.(出示课件)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这句话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那么”,表达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2)比较词语:“清鲜”能否换成“清新”?“明朗”能否换成“晴朗”?为什么?(不能。“清鲜”突出“鲜”,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3)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4)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5)启发思考:句子中哪些是写景的?(那里的天……那么明朗)哪些是抒情的?(使我总想……满心的愉快)(6)总结写法:写景融情。(板书“写法:写景融情”)5.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3~5句话。\n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1)引发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的草原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2)品词析句。①“茫茫”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一碧千里”是因为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并不茫茫”是因为“四面都有小丘”。)②“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3)感受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那奇丽的风光吧!(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短视频)(4)齐读句子。6.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6~8句话。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自读思考:哪一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2)交流理解:指名朗读写景的句子。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吗?(“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3)品味感悟。①怎么理解“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翠”\n是什么颜色?(绿色)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②前面写了“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写“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4)学法点拨: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5)类比联想:齐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语文要素引导:“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给骏马和大牛又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6)讨论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7)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7.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老舍先生笔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的草原风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受文中语言的魅力,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景融情的方法。板块四 理清脉络,积累语言1.回顾课文: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2.交流写法: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美景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就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即用写景融情的方法,来表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3.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1)自由练读。(2)指导背诵:出示草原的美丽画面,指导背诵。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n【设计意图】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对第1自然段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初步了解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指导背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板块五 布置作业,巩固内化1.认清字形,认真抄写“毯、陈”等8个字和“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提高学生识记字词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积累优美语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到及时内化。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 回顾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积累:师生合作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背诵写景的句子,教师背诵抒发感受的句子。)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与友好。【设计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衔接上节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准备。板块二 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1)创设情境:“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课件播放《赛马》中万马奔腾的视频片段)(2)引发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2.师生共读,整体把握。\n(1)自由读文: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与蒙古族同胞见面后动人的场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2)概括场面: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3)合作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板书。(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3.扶放结合,感受人美。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三个场面,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细品“相见”“款待”“话别”场面,感受“蒙汉情深”。(1)场面一:远迎。①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地写批注。(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同胞喜迎远客的热情。)②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③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0句话。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a.有感情地朗读:谁来读一读,尽量通过读再现当时的情景?b.再现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又感受到了什么?c.思考: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相近),骑着飞驰的骏马,从弧形小丘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同胞迎客的热情与欢愉。d.启发交流:你什么时候才穿盛装?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迎接“我们”,这哪里只是朋友?这分明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啊!(指名读,学生齐读)④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第12、13句话。课件出示: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na.自读想象:自由朗读这两句话,想象“我们”与蒙古族同胞相遇时的情景,如果你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在词语“远迎”前板书:热情)b.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路”)c.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⑤小结学法,合作学习:请大家先默读后三个场面,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圈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再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相机板书“学法: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汇报成果,教师相机点拨。(2)场面二:相见。①学生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等)②小组成员合作即兴表演,再现“相见”场面。③教师随机分别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在词语“相见”前板书:激情)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放的手所传递出的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体现的是民族团结互助。(3)场面三:款待。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可以感受到主人热情好客的词句。(用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招待客人、多次敬酒、齐声歌唱等)②课件出示图片: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青稞酒、哈达等。③相机理解“拘束”,引导:大家语言不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可大家坐在一起为什么“一点儿不拘束”?(虽然大家语言不同,但民族团结互助的情谊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只局限于语言互动。)(在词语“款待”前板书:盛情)④再现盛情。(课件出示“歌舞”“套马”“摔跤”等体现民俗风情的图片)(4)场面四:话别。①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交流“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②“天涯碧草”又指什么?\n(“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蒙古族同胞所居住的区域,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③回顾全文:“蒙汉情深”体现在哪儿?“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同胞远道欢迎;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等,双方亲如一家;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话语绵绵,难舍难分。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全文的中心句)语文要素⑤个性表达: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即将离别的我们手牵着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幕似曾相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和同学们说说吧。(自由交流)⑥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词语“话别”前板书:深情)【设计意图】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草原的民俗风情,又感受到草原同胞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板块三 整合全文,习得写法1.尽情朗读: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读的片段尽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2.整合升华:作者先写草原风光,再写蒙古族同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同胞的热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3.小结:是的,内蒙古大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同胞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老舍先生短短的一次访问,既增进了蒙汉两族同胞的情谊,也让读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大草原。【设计意图】整合课文,让课堂从局部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明确文章的中心,升华情感。板块四 再现风情,拓展阅读1.情景再现: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美文荐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希望同学们课后带着美丽的心情,带着美好的向往,去阅读艾平的散文集《聆听草原》;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读书笔记,运用写景融情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n【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再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从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让学生学会运用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板书设计】1 草原【教学反思】《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写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两族同胞的团结友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1.激发想象,体味风情。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跟着我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其次,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大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跟着老舍先生在优美的文字里畅游内蒙古大草原,同时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与向往之情。2.合作共读,个性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读,在合作中碰撞,在合作中交流,所以学生的回答大胆而丰富多彩。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就更切合内心实际。3.读中悟法,学以致用。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并总结作者写景融情的写作方法;在第2~5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教会学生“默读→想象→圈画→写感受→交流→朗读”这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指导学习;最后,我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小片段,学以致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