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导学单元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资源。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到英法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3.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单元重点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3.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单元难点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3.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3.鸦片战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渐升级。其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4.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发动群众,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2.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展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当众在虎门销烟吗?这次销烟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鸦片战争》一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罂粟,俗称大烟花,它的果实经过加工后可制成毒品——鸦片。这朵“最美的花”却结出了“罪恶的果”。因为这朵“小红花”引起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开始了中国百余年的屈辱史,这场由“一朵小红花引起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呢?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探究这场战争。课堂探板块一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分组讨论: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答案: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究强大的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正是英国理想的侵略对象。为此,英国先是将棉纺织品等输入中国,试图打开在中国的市场。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品需求不足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商品打不开中国的市场。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能牟取暴利。(2)看图片(见课件)仔细观察图表:从表中你能看出什么?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答案: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逐年增加,增加速度惊人等。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3)面对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深深触动了道光帝。于是1838年12月,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过渡语: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板块二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观察(课件)图片:英军入侵基本路线,了解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组织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答案: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措施失当等。总而言之,中国的农耕文明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进程,在双方的交锋中,中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落后就会挨打”便不可避免了。过渡语:在鸦片战争的较量中,中国失败了,最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 《南京条约》的签订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结束语: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马克思(1818-1883)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里所述“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 B )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国2.1843年,英国商人约翰运送一批货物到中国销售,他不可能将货物卸在( D )A.上海B.广州C.厦门D.南京3.《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B )A.甲午中日战争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4.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D )A.中国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材图片分析1.林则徐:为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誓死与贩卖鸦片作斗争。在禁烟过程中,他与各路人物斗智斗勇,最终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虎门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史料积累“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教学反思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侵略史实。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图片中展示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残垣断壁。圆明园曾经是一座豪华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而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远瀛观等景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那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劫难?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同学们,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并不满足在中国已取得的利益,很快便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分组讨论:(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发生的?(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答案:(1)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2)从原因上看,两次战争的爆发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是英法联军,战火由东南沿海燃烧到北京,破坏程度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从结果上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过渡语: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的主要罪行是火烧圆明园。板块二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课件展示焚烧前后的圆明园,分组讨论:(1)上图是中华民族历经浩劫,屈辱的缩影和见证,请你为这幅图取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图中这场浩劫的制造者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将圆明园焚毁?(2)看课件电影《火烧圆明园》,观看完后,你有何感受?答案:(1)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为了掩盖自己的侵略罪行。(2)感受:圆明园是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丽的皇家园林,现在只剩下矗立在那里的石柱,向人们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它警示中国人——勿忘国耻,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图强,振兴中华。过渡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劫难,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还经历了另一场劫难,那就是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根据《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答案: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1864年,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结束语: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得寸进尺,进一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英法联军制造了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深深的劫难中。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在中国近代史上,1856—1860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荷兰侵略台湾D.葡萄牙侵略澳门2.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 B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 )A.英美联军B.美俄联军C.俄法联军D.英法联军4.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占领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分别是( D )A.英国、法国B.英国、美国C.俄国、日本D.英国、沙俄教材图片分析1.圆明园遗址: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2.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史料积累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法国)维克多•雨果教学反思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洪秀全。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学重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课件洪秀全)图中的人物是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洪秀全利用宗教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呢?让我们走进本课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温习式导入)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处于苦难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外国列强铁蹄践踏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金田起义是如何爆发的?它为什么迅速发展起来?太平天国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方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去探究这些问题。课堂板块一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合作讨论:(1)金田起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探究(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和建立政权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中主权丧失、领土被强占,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的入侵,清王朝的搜刮使得民不聊生,太平军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2)金田起义;永安封王。过渡语: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什么文献?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板块二 定都天京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是哪一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2)《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救国方案能实现吗?为什么?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2)不能实现,体现了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绝对平均,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所以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过渡语:太平天国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后的结果如何呢?板块三 天京陷落(1)哪一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2)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答案:(1)天京事变。(2)结果:被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联合绞杀;评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教学内容课堂探究结束语: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说明,单纯的农民抗争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首《题太平天国战史》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进行了评价。1851年,洪秀全在哪个地方发动起义并建号太平天国( A )A.金田B.南京C.青浦D.慈溪2.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B )A.金田起义B.永安封王C.定都天京D.青浦大败洋枪队3.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也使得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B )A.林则徐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 C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教材图片分析金田起义浮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史料积累“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曾国藩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导学单元分析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从经济、政治上开启近代化的进程。3.体会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富强进行艰难探索的历程。单元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的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单元难点1.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近代化:近代化就是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民族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势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3.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4.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租借地,都是强迫这些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第4课 洋务运动教学1.通过本课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2.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新闻导入)2017年4月6日,中国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开展海上航行补给,完成补给后编队继续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航渡。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中国近代海军筹建从哪一事件开始?当时筹建了哪三支海军,建立海军的背景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中国在抵抗列强战争中的接连失利,使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风东渐已势不可挡。中国面临着既要抵抗西方侵略又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既要保卫自己又要改造自己的历史课题,洋务运动就是探求解决这一课题的一次努力。中国是否就此强盛了呢?它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堂探究板块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分组讨论: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什么进行洋务运动?答案:“洋务”是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过渡语: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板块二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企业?答案:(1)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等,而且将外国机器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此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2)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9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自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过渡语: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洋务运动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板块三 建立新式海陆军观看视频(课件展示):洋务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洋务派筹建了哪三支海军?(2)这时的新疆面临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布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起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答案:(1)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2)问题:19世纪70年代,新疆大部分地区被阿古柏占领,俄国侵占伊犁。解决措施:1875年,左宗棠采取“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但俄国仍通过条约割占了部分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结束语: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看到了一个天然良港,他在这里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五四爱国运动时期2.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了解决“火器”落后的问题,李鸿章创办了( B )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开平矿务局D.上海机器织布局3.下列关于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C.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D.是19世纪60—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4.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D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教材图片分析1.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转向民用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史料积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教学反思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2.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黄海大战。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导入)《七子之歌·台湾》中唱到:“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导入2(温故式导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侵略中国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了怎样的侵略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甲午中日战争(1)(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2)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战役。(2)不同意。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过渡语: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板块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材料:材料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兵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请回答:(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上述材料出自哪个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答案:(1)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2)第一,日本占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便利了日本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教学内容课堂探究过渡语:《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美国、沙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到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板块三 瓜分中国狂潮出示(课件展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要求看图说出有哪些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瓜分?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答案:美国、英国、沙俄、德国、日本、法国等。中国几乎被列强全部瓜分,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结束语: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史实是( C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黄海大战D.义和团运动2.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是( C )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C.威海卫战役D.旅顺大屠杀3.曾经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的国家是( C )A.葡萄牙B.英国C.日本D.美国4.在近代,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D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教材图片分析1.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指挥致远舰撞击敌舰,最后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2.时局图:《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处于种族灭亡的危机关头。史料“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出行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积累——康有为教学反思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诗歌导入)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同学们,这是谭嗣同临刑前高呼的一首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的祭死之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害前发出的感慨,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与谭嗣同一起牺牲的还有哪些人?是谁害了他们?谭嗣同等人为什么被杀,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导入2(温故式导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挽救民族危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唤醒国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 戊戌变法”。在本课中,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先人所谱写的壮丽悲歌!课堂探究板块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分组讨论:(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什么影响?(2)公车上书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那么,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呢?答案:(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影响: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一次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朝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在封建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地震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过渡语: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板块二 百日维新阅读材料:材料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维新”措施“新”在哪里?有什么进步意义?答案:“新”主要指:主张兴民权,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结束语: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掲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 )A.公车上书B.创办《万国公报》C.成立强学会D.开办新式学堂2.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C )A.1894年(农历甲午年)B.1901年(农历辛丑年)C.1898年(农历戊戌年)D.1911年(农历辛亥年)3.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下列事件中,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B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5.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B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教材图片分析1.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的道路。2.严复: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1877—1879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史料积累“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教学反思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故事导入)八国联军进北京城之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由于临事慌张,慈禧太后顾不得讲究排场,蓬乱着头发,狼狈不堪地出西直门,过八达岭一路颠簸,逃到陕西西安。慈禧太后一到西安,兴师动众,日夜开工,精心设计自己的“行宫”。她那“行宫”里有庞大的御膳房,每餐“摆膳”依然是100多道菜。同学们,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侵略中国?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图片:这些图片分别是20世纪初期和末期的照片,谈谈你的观后感。20世纪的中国,在世纪初和世纪末呈现给世界不同的精神面貌:20世纪末的中国繁荣昌盛、自强自立,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清王朝腐朽衰败,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是如何成为洋人统治中国工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课堂探究板块一 义和团运动分组讨论:(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义和团提出了什么口号?从口号中看出义和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答案:(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其为清政府控制义和团、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过渡语: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年6月,英、俄、美、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了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板块二 抗击八国联军小组合作:义和团运动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的?这次抗争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答案:抗击: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过渡语:八国联军所犯的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固然很大,罄竹难书,但在当时,真正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是签订了《辛丑条约》。板块三 《辛丑条约》阅读材料:材料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是哪一次战争后签订的?(2)条约中的哪一条款最能体现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签订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学内容课堂探究答案:(1)《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语: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们在回忆历史的同时,也深深的感悟到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成为强国。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在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中,义和团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在( C ) A.天津B.北京C.廊坊D.秦皇岛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C )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B.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C.反帝爱国运动D.反封建主义的农民运动3.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C )4.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教材图片分析1.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肆屠杀义和团团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料积累“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导学单元分析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袁世凯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单元重点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单元难点1.如何评价孙中山。2.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3.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4.北洋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甚至包括产业工人。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2.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起过进步作用。随着帝国主义的产生,垄断资产阶级日益走向反动。新中国成立前,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资产阶级已被消灭,但其残余仍然存在。3.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目标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2.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重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中国同盟会。教学难点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是怎样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亭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天国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孩子就是童年的孙中山。那么,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分组讨论:(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2)你如何评价孙中山?答案:(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后,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先后在日、美、英等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做准备。(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过渡语: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为中国民主革命又提出了什么主张?成立了什么组织?产生了什么影响?板块二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阅读材料: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学说。材料二 《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1905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3)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教学内课堂探 答案:(1)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活动:①组织兴中会;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关系: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后来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之系统阐发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容究(2)理解:孙中山并非“不知”,而是为了救国,已经将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意思相近亦可)(3)精神品质: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结束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下列关于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D )A.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B.1895年10月,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C.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D.孙中山在《时务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2.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B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共产党D.中国国民党3.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纪念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B )A.人文主义B.三民主义C.自由主义D.马克思主义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下列选项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B )A.建立兴中会B.领导戊戌变法C.成立中国同盟会D.提出“三民主义”教材图片分析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发誓推翻清王朝。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史料积累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教学反思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板块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究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板块二 武昌起义阅读材料: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 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B )A.1898年B.1911年C.1919年D.1927年2.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秋收起义3.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B )A.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1911年10月9日,孙中山在湖北指挥武昌起义C.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D.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4.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赞颂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是( A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推翻了清朝的统治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堂达标5.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D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6.这次革命“它的最大影响当属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 B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7.“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B )A.李鸿章B.孙中山C.康有为D.毛泽东8.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C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教材图片分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遗骸72具被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史料积累(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教学反思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目标1.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教学重点中华民国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诞生有何历史意义?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溥仪图片。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未来的皇帝溥仪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抱着溥仪一起进宫。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宣统帝退位的原因是什么?宣统帝退位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板块一 中华民国的建立堂探究阅读材料:材料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分组讨论:(1)临时政府是何时成立的?有何历史意义?(2)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答案:(1)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临时政府实行和平外交政策,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相处。过渡语:1912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并被推举为南京临时大总统。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板块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分组讨论: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答案: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过渡语: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什么样的法律?这部法律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板块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小组合作: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答案:确认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确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民主自由等原则;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结束语: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2017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5周年。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5年应该是民国哪一年( C )A.民国12年B.民国13年C.民国14年D.民国15年2.右图为某一历史时期所发行的革命纪念章。仔细观察该图,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该纪念章是( D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B.为了纪念武昌起义而制作C.采用了黄帝纪元这种纪年方式D.了解戊戌变法的珍贵历史文物3.你认为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 )A.清帝必须退位B.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C.临时政府设在南京D.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富国裕民之计”。这一政策表明临时政府( C )A.致力实现民权B.决心推翻帝制C.重视国计民生D.扩大财政来源教材图片分析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史料积累“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教学反思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目标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2.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教学重点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教学难点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多媒体展示袁世凯称帝图片,袁世凯上台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称帝,袁世凯从称帝到取消帝制,一共83天的时间,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的?为什么又会迅速失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宋教仁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宋教仁是被谁害死的?为什么被害?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二次革命观察课本中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分组讨论:什么是二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如何?答案: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过渡语:袁世凯派人刺死了宋教仁,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板块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分组讨论:袁世凯是如何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对内对外分别作了哪些准备?答案:对内: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对外: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过渡语: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抗争。板块三 护国战争针对袁世凯的行径,全国人民进行了怎样的斗争?结果如何?答案:孙中山发表了《讨袁檄文》,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1915年蔡锷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1916年3月取消帝制,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过渡语: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板块四 军阀割据阅读材料:材料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陆军1914—1919年增加92万多人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请回答:依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答案:军阀割据造成了农户和耕地减少,荒地、陆军、军费增加。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和经济损失严重。结束语:袁世凯的复辟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抗,袁世凯最终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下面关于二次革命说法错误的是( B )A.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一次武装斗争B.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和终结C.被袁世凯镇压下去D.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C )A.反对张作霖独裁和复辟帝制B.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C.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3.按先后顺序排列袁世凯的活动,正确的是( B )①镇压“二次革命” 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③解散国会 ④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A.③④②①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皖系军阀是以谁为首的( B )A.冯国璋B.段祺瑞C.张作霖D.蒋介石教材图片分析宋教仁遇刺: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刺杀宋教仁的是袁世凯的亲信。宋教仁被送医院后不治而亡,年仅31岁。史料积累“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立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之说……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杨度《金铁主义说》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导学单元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3.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单元重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单元难点2.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无产阶级:无产的“产”,指的是生产资料,而不是个人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工人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2.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革命)。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革命。3.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温故式导入)多媒体播放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施,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让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一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出自谁的什么著作,他写这部著作的背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观看课件镜头一、二、三及视频新旧文化之辩:分组讨论:(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代表性成就有哪些?(课件展示)答案:(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为了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推行孔教。在当时的思想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要防止君主复辟,必须发动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驱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思想。(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就在课件中展示。过渡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板块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青年》材料二 他们鼓励中国人民要多读书,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可中国人民大多抱怨说:不是我不想读,实在是看不懂,看着就头痛!要是都像《狂人日记》那样容易看懂就好了!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我们”具体是指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2)请你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还有哪些内容?(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哪些?答案:(1)民主、科学;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束语: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先进知识分子是( C )A.康有为B.梁启超C.陈独秀D.孙中山2.“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B )A.陈独秀B.鲁迅C.李大钊D.聂耳3.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 A )A.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B.出国留学的青年C.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D.用白话文写作的青年4.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C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教材图片分析陈独秀和《青年杂志》封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史料积累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学反思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理解五四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难点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导入)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歌词中“五四”的火炬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吗?你们是怎样过这一重要节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与这一重大节日有关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多媒体展示视频:五四运动。分组讨论:(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我们把五四运动期间,爱国青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为“五四精神”。根据所学谈谈什么是“五四精神”?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谈一谈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答案:(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时刻关心国家命运,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要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青年。过渡语: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6月5日后五四运动发生了重大变化。板块二 五四运动的扩大分组合作:6月5日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变化:6月5日后,五四运动斗争的形式、主力和中心发生了变化。斗争的形式由前期的集会、游行转为以罢工为主;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说明: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才是运动的主力。过渡语:6月5日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并且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板块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2)从革命的发展前途来看,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3)从五四运动的作用看,五四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结束语: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先辈们那种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只有勤奋学习,严于律己,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D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1919年5月4日,有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的大街上游行,烧毁了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官邸,促成了全国罢工罢市的风潮。这场运动的目标是( D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下列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发生于1919年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五四运动波及范围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4.“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B )A.自由B.爱国C.平等D.博爱教材图片分析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史料积累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教学反思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目标1.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热点导入)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歌曲导入)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幸福的明天向我招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是如何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今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课堂探究板块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答案: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表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过渡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板块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王桧林《中国现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过渡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板块三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分组讨论: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什么事件?从这一事件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什么?答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观看多媒体视频进行总结)结束语:中国共产党,一个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的政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 A )A.李大钊B.陈独秀C.鲁迅D.胡适2.1938年的一天,毛泽东跟董必武谈起一件他们共同经历的往事,涉及这样一些关键信息:上海法租界、陈独秀、嘉兴南湖、共产主义。据此推断这件往事是( C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成立D.第一次国共合作3.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块内容的有( C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辛亥革命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发生变化的是( C )A.传播了马克思主义B.中共一大召开C.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D.领导了五四运动教材图片分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史料积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年,它只有几十个成员;28年以后,它就成为领导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光明日报》2011年4月27日)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导学单元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924年,国共两党开展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被迫进行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单元重点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2.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3.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单元难点1.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2.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3.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国民党右派: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逐渐形成。国民党右派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背叛革命。右派人士同列强勾结,得以达到反革命、反共目的。2.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目标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教学重点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欣赏)多媒体播放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为什么人民会发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呼声呢?什么是国民革命?什么历史事件成为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导入2(诗歌导入)“……大哥,你回来了。想当初为推翻帝制,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当取得胜利的时候,是你让我写信告诉咱娘,忠孝不能两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曾令千百万网友为之感动的网络诗歌《娘,大哥他回来了》,诗歌中北伐战争是什么时候进行的?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说革命尚未成功?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分组讨论:(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如何实现的?(2)国共合作后,建立了什么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2)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过渡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板块二 北伐胜利进军分组讨论:北伐军首先在两湖战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转战孙传芳部,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来思考一下,北伐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答案: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齐心协力。②广大北伐官兵浴血奋战,特别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等。过渡语:正当国民革命胜利进军的时候,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板块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阅读材料:材料 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主张对共产党严加制裁,甚至喊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公开武力镇压。请回答:(1)材料中汪精卫为什么说要“分共”?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宣布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2)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其原因是什么?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答案:(1)原因:因为当时还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政策: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后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宣告失败。(2)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失败的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太强大,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主观方面,当时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结束语:1924—1927年,国共两党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了。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孙中山对李大钊说:“你尽管一面做共产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国民党)帮助我。”李大钊拥有国共两个政党党员身份的时期是( D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2.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B )A.朱德B.叶挺C.贺龙D.刘伯承3.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B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并先后发动( B )①武昌起义 ②四一二政变 ③七一五政变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教材图片分析1.周恩来与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2.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军阀吴佩孚,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部队,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史料积累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孙中山教学反思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2.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3.了解古田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温故式导入)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此,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图片式导入)出示“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最上方,高度为46.8米,由邓小平题写,主碑高27米。寓意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造型突出“山的形状”,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与中国革命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南昌起义(1)为什么把我国的建军节定为南昌起义的纪念日?(2)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过渡语: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受到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向农村进军。板块二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井冈山在湘赣边境,中段则在江西的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桂东等县之间,四面山峰环绕,颇为险峻,山上还有一片平地,周围有十几个芋场(即集市)。中间有上、中、下、大、小五井(村庄),山的四周都是梯田,出产丰富。周围各县的农民,因为受过大革命的影响,觉悟程度较高。地势险要、出产丰富、群众条件好,这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条件。——罗荣桓等《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毛泽东为什么要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案:①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才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②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教学内容课堂探究过渡语:毛泽东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在革命根据地内建立了人民政权。板块三 工农武装割据读图(多媒体展示),回答问题:(1)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什么局面?(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3)阅读教材,说出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答案:(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2)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3)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结束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同时也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采用五角星和“八一”二字为图案。其中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纪念的是( C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A )A.南昌起义B.北伐战争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3.“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A )A.毛泽东B.朱德C.陈毅D.贺龙4.“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A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陕甘革命根据地C.中央革命根据地D.大别山根据地5.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D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黄埔军校的创办C.南昌起义的发动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当堂6.“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D )达标A.发动武昌起义B.领导南昌起义C.发动秋收起义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7.“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的历史功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C )A.南昌起义B.中共“一大”的召开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中共“七大”的召开教材图片分析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史料积累“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胡锦涛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教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教学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领悟长征精神。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视频式导入)多媒体播放:1930年底,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万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统治者的恐慌。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结果如何?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摆脱蒋介石的“围剿”的?导入2(歌曲式导入)播放歌曲《长征》。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把以前知道的关于长征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想了解长征的经过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堂探究板块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2)红军长征途中哪一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答案:(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遵义会议;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过渡语: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板块二 过雪山草地阅读材料: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2)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你心中“长征精神”是什么?答案:(1)爬雪山、过草地等。(2)长征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板块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阅读材料:材料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小组合作:(1)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是什么?答案:(1)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束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导致国民党开始大规模地对根据地进行“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这一伟大传奇。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今年(2017)是红军长征胜利( D )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2.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A )A.四渡赤水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翻雪山、过草地3.2016年5月24日,首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电影《太阳河》在京首映。《太阳河》讲述了“五个人的长征”故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下列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们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B )①遵义会议 ②强渡大渡河 ③飞夺泸定桥 ④巧渡金沙江 ⑤四渡赤水 ⑥爬雪山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④②③⑥C.①②④⑤⑥③D.①④⑤③②⑥4.某电视台将摄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宣传片,栏目组要实地拍摄反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场景,应到( C )A.瑞金B.遵义C.会宁D.吴起镇教材图片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4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史料积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毛泽东教学反思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导学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投降的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3.进一步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单元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投降的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单元难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倡导并在20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等26国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发表26国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2.了解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3.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视频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表现了他的大义,而蒋介石却扣押了他,张学良将军从此遭终身监禁,留下了“千古功臣的千古奇冤”和世人深深的遗憾。杨虎城将军也遭国民党逮捕,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庆惨遭杀害。什么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得到了和平解决?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图片式导入)展示九一八纪念馆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指出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课堂探究板块一 九一八事变。多媒体播放:九一八事变分组讨论:(1)九一八事变是如何爆发的?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什么影响?(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进行了怎样的抵抗?答案:(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3000万东北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2)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过渡语: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板块二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多媒体展示华北五省自治的图片:(1)图片反映了中华民族面临着什么境遇?(2)面对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国共产党及北平学生提出了什么口号?进行了哪一运动?这一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华北五省自治企图使华北五省成为第二个东北。中华民族的危机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2)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过渡语: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的方针,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深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中国的政治时局发生了变化。板块三 西安事变(1)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结束语: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A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淞沪会战2.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D )A.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D.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3.张学良(1901—2001年)回忆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B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重庆谈判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B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教材图片分析张学良和杨虎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从此遭终身监禁。杨虎城将军也遭国民党逮捕,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重庆惨遭杀害。史料积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教学反思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多媒体出示卢沟桥图片。同学们,你们了解这座桥吗?让学生介绍。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名桥,是不是仅仅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不是,更主要是1937年在这里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让我们走进本课去了解什么是卢沟桥事变。导入2(温故式导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后,又进逼华北。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什么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为什么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七七事变分组讨论:(1)什么是七七事变?(2)七七事变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早有准备的日本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2)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过渡语: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板块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小组合作:国共两党合作是如何实现的?答案:(1)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军队。(3)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过渡语:国共两党合作后,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板块三 淞沪会战小组合作:(1)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2)淞沪会战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本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2)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过渡语: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制造了血腥大屠杀。板块四 南京大屠杀材料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是谁先杀满100人,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满150人。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多媒体播放视频。(1)材料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2)日军在当地共杀害了多少中国人?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南京大屠杀。(2)30万人以上;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结束语: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一幕已经成为过去,但是,遇难同胞的累累白骨还在。我们要永远记住历史的耻辱。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制造了( B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西安事变D.南京大屠杀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A.西安事变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3.下列哪一表述反映了全面抗战时期的时代主题( D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打倒列强,除军阀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4.“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B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B.南京大屠杀惨案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D.重庆大轰炸惨案教材图片分析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六周内杀害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史料积累“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教学反思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1.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2.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教学难点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出示图片: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你知道我们的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抵抗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吗?导入2(歌曲式导入)多媒体展示播放《松花江上》,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本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儿女是如何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台儿庄战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臧克家《红血洗过的战场》(1)材料描述的是抗战时期的哪次战役?指挥者是谁?这场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材料谈谈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学习?答案:(1)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2)精神:英勇抗战、不怕牺牲、团结一致的爱国精神。过渡语:台儿庄战役以后,1938年6月,日本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武汉,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抵抗。板块二 保卫大武汉小组合作:(1)在保卫大武汉中,中国人民是如何坚决抵抗的?(2)保卫大武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本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2)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板块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阅读材料:材料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第二十八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人教版课本请回答: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哪一年?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结束语: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儿女筑起了新的长城,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是,由于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领土。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第一快事”的是1938年的( A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平型关大捷D.淞沪会战2.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A )A.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C.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D.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3.保卫大武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B )A.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D.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4.第三次长沙会战出现在哪一年( D )A.1938年B.1939年C.1940年D.1941年教材图片分析李宗仁在台儿庄: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史料积累“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掀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毛泽东《论持久战》教学反思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1.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2.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百团大战的战绩和历史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视频式导入)播放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彭德怀元帅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的丰功伟绩早已被载入史册,他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巨大变迁也为今天的人们所熟知。1940年,彭德怀元帅领导了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敌后战场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平型关大捷分组讨论:(1)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哪一年?指挥者是谁?(2)平型关大捷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1937年9月;林彪。(2)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过渡语: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板块二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分组讨论:说一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答案:建立: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巩固发展: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过渡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本实行“三光政策”。为了粉碎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板块三 百团大战阅读材料:材料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人教版课本请回答:(1)百团大战发生在什么背景下?是谁指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百团大战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遭到日军的“扫荡”和封锁。指挥者:彭德怀。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2)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结束语: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呼声:有直面凶顽、英勇搏杀的悲壮;有兵民一家、予敌重创的凯歌;有挥笔如剑、引吭泼墨的自信;有致力发展、捍卫尊严的凛然。正是这一代不屈的脊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了侵略者,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D )A.秋收起义B.血战卢沟桥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大捷2.下列关于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B )A.八路军、新四军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B.晋冀豫、晋绥、晋察冀、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C.抗日根据地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D.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3.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爆发的一次重大战役(会战)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这次战役(会战)是指( D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湘西会战D.百团大战4.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彭德怀元帅》展示了彭德怀元帅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下列战役属于他指挥的是( D )A.卢沟桥抗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教材图片分析彭德怀在前线:1940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纵横2000千米的战线上,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料积累“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对百团大战的报道教学反思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了解全民坚持抗战的情况。2.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3.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难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情境式导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有一段誓词:“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血战到底!”誓词反映的情境应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日本侵略者是怎样失败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故事式导入)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课堂探究板块一 全民坚持抗战分组讨论:用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答案:(1)1941年,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3)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4)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支援抗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过渡语:中国坚持全民族抗战,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板块二 中共七大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答案:1945年4月;延安;内容:毛泽东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机关。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过渡语: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1945年中国对日本发起大反攻。板块三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小组合作:(1)迫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有哪些?(2)日本投降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哪一年?答案:(1)因素: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东北的日军;中国抗日军民展开大规模反攻等。(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过渡语: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板块四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小组合作:(1)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答案:(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2)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结束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下列历史事件不能体现全民坚持抗战的史实是( D )A.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B.在反“扫荡”中,左权血洒疆场C.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支援抗战D.皖南事变2.历史兴趣小组模拟“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延安的是( D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B.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D.七大的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3.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 A )A.8月15日B.9月2日C.9月9日D.10月25日4.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位学者述说的历史事件是( D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抗日战争教材图片分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会议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史料积累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毛泽东教学反思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导学单元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期待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但是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8—1949年,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三大战役,展开了战略大决战。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了解重庆谈判、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等知识。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3.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单元重点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3.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单元难点1.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2.理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3.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防御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阶段——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第三阶段——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第四阶段——战略追歼渡江战役,消灭国民党残部。3.战略大决战: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200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主力大决战。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第23课 内战爆发教学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的史实,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教学重点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教学难点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温故式导入)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这时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休养生息,进行国家建设,但是蒋介石却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进行了怎样的努力?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视频式导入)多媒体播放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了,人民盼望已久的生活就要实现了。但和平的生活真的会到来吗?视频中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经过、结果怎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课堂探究板块一 重庆谈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这次谈判的内容有哪些?(2)说一说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答案:(1)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内容:签署了“双十协定”,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顿军队等问题。(2)因为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过渡语:重庆谈判通过了和平建国的纲领,但并没有阻止内战的爆发。板块二 国民党发动内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国民党共产党拥有军队430万人127万人武器装备接收100万日军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基本上是步枪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拥有地区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2)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答案:(1)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占明显优势。(2)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过渡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共产党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毛泽东如何理解材料中毛泽东所说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答案: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拥有了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结束语: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期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一个谋求和平的政党。板书设计内战爆发当堂达标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B )A.广州B.重庆C.西安D.北平2.某部小说的故事概括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D )A.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B.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C.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B )A.重庆谈判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4.某连续剧中主人公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下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事件中,最能反映这句台词的是( A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教材图片分析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1945年8月至10月,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史料积累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毛泽东教学反思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2.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教学难点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温故式导入)你知道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吗?战争进行了一年多,战况如何呢?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共双方展开了主力决战——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何时爆发的?有何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图片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一张珍贵照片。这标志着近代史的结束,它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在1947年针对上述中国土地制度不合理的现象,解放区是如何改变的?(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过渡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板块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民工担架大小车牲畜船只筹粮挑子543万人30.5万副88万辆76.7万头8500只9.6亿斤20.6万副请回答:(1)毛泽东所说“打了三个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有何历史意义?(2)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上表中数据说明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什么?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3)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淮海战役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原因:人民的大力支持。(3)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结束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战东北是英明决策,有利于掌控战争的全局;淮海战役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渡江战役直捣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人民解放战争以胜利而告终。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 B )A.“双十协定”B.《中国土地法大纲》C.《论联合政府》D.《土地改革法》2.小明在百度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 A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3.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D )A.辽沈战役的胜利B.淮海战役的胜利C.平津战役的胜利D.渡江战役的胜利4.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①平津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辽沈战役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教材图片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最先解放的城市是锦州。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地进行的是平津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碾庄、陈官庄、双堆集等地进行的是淮海战役。史料积累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毛泽东教学反思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导学单元分析从晚清到民国,伴随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一些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利用绘画、音乐等形式来表达那个时代激情澎湃的情感。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3.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单元重点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2.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文学艺术成就。单元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2.“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三方面变化中,中国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单元线索单元学科术语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民族工业是指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2.中国近代学制:1901年在民族危机的压力下,清政府实行“新政”,颁布“兴学诏书”。1904年1月13日,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学堂章程》,并公布实施。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制系统文件,因这一年为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重点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故事式导入)张謇从小勤奋读书,1894年考中状元。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他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张謇为什么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挣扎和抗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历程是怎样的?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阅读材料:材料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他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纱厂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较大发展。但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张謇创办企业的经历恰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请回答:(1)身为状元的张謇主动弃官,选择了创办实业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他这样做的理由。(2)一战期间,纱厂得到较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答案:(1)《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商纷纷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他们主张自办工厂,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以挽回利益。(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过渡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板块二 社会生活的变化小组合作: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2)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4)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结束语: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各国侵略者纷纷涌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C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C.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3.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A )①轮船、火车 ②汽车、飞机 ③跳交谊舞 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B )A.称“老爷”B.行握手礼C.缠足D.穿翎顶补服教材图片分析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史料“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积累——张謇教学反思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3.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教学重点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科举制废除的意义。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式导入)多媒体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学生跟着一起唱,然后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激人奋进的歌词和旋律,感受这首歌是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最强音。这么优秀的作品在当时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创作背景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齐白石喜欢篆刻。齐白石挑了一担石头,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齐白石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齐白石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与齐白石同时代的还有哪些人?他们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小组合作:(1)中国近代新式教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近代以来有哪些报刊和主要新闻出版机构?答案:(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1901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2)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此外,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过渡语:近代以来,不但教育、新闻出版机构出现,而且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板块二 文学艺术的成就小组合作:近代以来,涌现出了哪些文学艺术成就?答案: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绘画: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音乐: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教学内课堂探 电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结束语: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容究中国的近代教育逐渐发展起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和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同时,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中国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五年,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A )A.京师大学堂B.经世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同文馆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A )A.《申报》B.《中外纪闻》C.《民报》D.《新青年》3.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B )A.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C.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D.1912年3月,南京街头留长辫的男子剪去辫子教材图片分析《申报》创刊号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共出版27000余期,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史料积累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的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对废除科举制的评价教学反思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