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资料简介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目录15生物与非生物16动物的庇护所17环境变化以后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9.2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12.1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12.4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三课组成。三课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表及里,先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再认识动物的家,最后认识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设计调查记录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规律;比较现有设计,进行评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一课《生物与非生物》,引导学生从种番茄、养蚕的经验入手,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将自然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第二课《动物的庇护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访动物的家,发现动物的家正是利用了自然界的非生物因素;第三课《环境变化以后》,从熟悉的动植物入手,发现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环境变化有自然发生的变化和人为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动植物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某些影响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知,并为保护自然和生命积极行动起来。四、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2)运用调查、比较、推理的方法,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3)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4)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生物与非生物12动物的庇护所13环境变化以后1总课时3第五单元教案15.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生物。2.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3.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密切关系。科学探究: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科学态度:在活动中乐于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教学重点】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学习活动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上课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欣赏自然界的一段景色,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花、树、鸭子、蝴蝶、山、水、石头等)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自然界有两大类物体,分别是生物和非生物。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与非生物》。[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地球上的物体有生物和非生物并揭示课题]二、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1.过渡:刚才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生物,接下来请学生完成活动记录的表格,植物和动物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呢?2.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植物会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动物会繁殖,会生长,需要食物,还会动)3.把植物的特点写在左边的椭圆里,把动物的特点写在右边的椭圆里。请大家思考,两个椭圆重叠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4.是的,这部分表示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点,其实就是生物的共同特点。请大家拿出活动记录单,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活动手册上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5.学生活动后汇报(都会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食物…)6.播放视频《生物的共同特征》7.总结: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生物都能够生长变化、会繁殖,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思维工具图,对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比较和分析两者不同点与共同点的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三、判断它们是生物吗1.过渡:大家总结了生物的共同特征,要学以致用,(出示塑料花和鲜花)请看图中的两束花,你认为哪个是生物?2.(再出示狗和机器狗的图片)请看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看来同学们挺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那老师就请你们帮我解决个难题,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种物体,它的名称叫石笋。它的特点是会长高,也会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但是不需要阳光。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5.播放关于石笋的介绍视频后学生再次交流,认为石笋不是生物。6.(出示青苔的图片)请同学们认一认这个是什么?谁知道青苔有什么特点?它会生长吗?你们认为它是生物吗?7.小结:看来同学们是真的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萝、水绵)请同学们看,这三种是大家比较陌生的物体名称分别是地衣、松萝、水绵,我们先来观察地衣谁来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再来观察松萝,觉得它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有一个水绵,谁来形容一下它的样子?8.通过初步的观察和描述,你们觉得他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9.是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继续了解他们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活动单,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判断。10.学生活动后交流。11.播放《地衣、松萝、水绵》视频,确定它们都是生物,因为它们都会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阳光等。[设计意图:学生对生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后,现学现用,通过查阅资料并一一对照判断陌生的物体是不是生物。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物共同特征的理解。]四、思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1.过渡:生物生存环境的周围,也有着很多非生物,比如空气、水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先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生物?学生交流。(老鹰,一群羊,树,小草,小乌龟)3.在这个自然景色中,除了有同学们刚刚说的一些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的存在呢?4.学生交流(太阳、高山、水流、土壤、空气、石头、雪、白云)5.过渡:这一群山羊要能在这个环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们会需要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存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贴)6.小结:山羊的生存,与草地上的草、周围的空气、阳光和水,都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按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先找出一个生物,然后把与这个生物有关系的物体都找出来,进行连线。比一比,哪一小组能够找的准确并全面。7.出示活动要求:①小组成员一起找出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笔写出生物的名称,铅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②逐一思考每种生物与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③用连线的方法,把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联系起来。④要认真思考、分析,实事求是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完成活动单。8.学生小组内活动并展示。9.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的复杂而密切的关系。[设计意图:思考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五、总结小结:生物的生存依赖着非生生物,生物的行为也会引起周围非生物的变化。关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学习。【板书设计】15.生物与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都会生长变化都会繁殖都需要水、空气、阳光……16.动物的庇护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2.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3.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科学态度:2.设计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建立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3.能认识到非生物与生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教学重点】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建立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树枝、绳子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动画中讲述了什么故事。生:是猫和老鼠的故事。2.师:观看得很仔细哦。谁能描述一下刚才动画里的情节?3.师:老鼠为了躲猫,最后怎么办了?4.师:老鼠洞有什么作用?5.师:老鼠为了躲避猫的追击,最终躲进了自己的庇护所---老鼠洞。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躲避天敌的方法呢?假死、躲到树枝下6.师:大家知识面真广!动物为躲避天敌,更好地繁衍后代,练就了很多本领,其中一项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小窝。小窝是干什么的呢?7.师:我们下面来学习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设计意图:利用熟悉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动物为适应大自然”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动物的庇护所”]一、新课探究(一)认识动物的庇护所1.师:是啊,动物需要特定的场所作为自己的庇护所。观察几幅图,说说这些动物的庇护所用什么材料制成?生:松鼠的家安在树洞里,燕子衔泥做巢2.师:大自然为动物们安家提供了各种材料。仔细观察,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材料?3.举例,动物们把家安在了哪里?为什么放在这里?生:松鼠的家在树洞里。它们平时喜欢在树林里活动、采食物、游玩,所以把家安在树洞里,很方便。(这里要引导学生大量的交流、分享,总结,老师从中选择重点的词语进行强调和规划。)(二)寻访动物的家1.师:刚刚举例认识了多种动物的家。不同的动物,对家的要求不同。它们喜欢有光照、通风、柔软的家。2.师:小时候,我们爱听一首歌«小燕子»,谁会唱?小燕子不但美丽,还是有名的“建筑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小燕子是怎么建造家的?一起观看视频。生:小燕子真厉害,用嘴巴衔泥和枯草,就能建成自己的窝。我老家屋檐下就有它们的家。3.师:是啊,燕子很熟悉,很亲切。那么,你们还观察过哪些小动物的家呢?下面,请你选择一种动物的家,仔细观察,完成记录单。这个任务课前已布置,请大家积极交流展示你的成果。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师生点评。4.学生交流小结,寻访过程的注意事项,形成经验,以期下次做得更好。观察注意:(1)慢慢接近(2)静静观察(3)不要伤害和惊吓小动物展示图片:蚯蚓和蚂蚁的家5.师: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生: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各种动物的家,对各种家的建筑材料做了解,为后面理解动物对家的不同需要做铺垫,同时,也为最后设计鸟儿的家做知识准备。在寻访动物的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观察、描述的重要性,养成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问题:蚯蚓和蚂蚁同样生活在土里,但它们的家却不一样,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而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存,渗透生物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一、总结拓展1.师:大家一起观看不同鸟儿的家,说说它们是怎么建成的?2.学生设计一个鸟巢。说说设计过程要注意什么?3.师:我们来看一下设计流程。明确问题是什么?注意不是任意动物,而是鸟的家。生:我想设计燕子的家4.师:前期,同学们查阅资料,寻访它们的家,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呢?生:燕子的家用泥和枯草做成。5.师:同学们,课前要求大家动手画一画它们的家,我们来展示并点评。我们来像工程师那样,体验设计过程。谁来介绍下你的设计图?1.学生优秀作品展示。2.师:大家动手做一做,并对照鸟巢评价项目表,测试改进。3.学生动手做并展示作品。4.师生交流,注意事项。最后总结设计注意事项。课堂总结:动物的庇护所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方便动物繁衍哺育后代。大自然为动物及人类提供了各种条件,我们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鸟巢活动,对本课知识做总结提升。知道生物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板书设计16.动物的庇护所动物的生存需要大自然提供各种材料不同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17.环境变化以后【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举例说出动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动植物适应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3.能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科学探究:1.能以鱼道为例,依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科学态度:1.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工程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3.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教学重点】认识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难点】能以鱼道为例,依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记录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图片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气温怎么样?(生:很冷)2.你是怎么应对寒冷的天气的?(生:穿厚的衣服,戴手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寒冷天气导入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二、季节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1.你知道动植物是怎样应对寒冷的天气吗?(生:迁徙;换羽;冬眠;增加毛发和脂肪等)2.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下面让我们展开讨论。3.首先,请这位同学介绍关于动物冬眠的相关知识。(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介绍)通过介绍,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呢?(生:减少能量消耗)冬眠的动物到底有哪些呢?这位同学列举了很多。(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介绍)蛇是常见的冬眠动物,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蛇的冬眠。(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行阅读)。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生1:蛇冬眠时盘成盘,头在中间,尾巴在外圈。生2:蛇在温度很低的条件下,即使冬眠也无济于事。)4.季节交替,鸟类会出现换羽的行为。下面让我们通过该生的作业分享具体了解。(投屏该生的作业,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有什么收获?(生1:鸟类冬季长出丰厚的绒羽,成为冬羽。春夏季为了吸引异性,会换上漂亮的夏羽。)除了鸟类的换羽行为,这位同学还给我们介绍了雪兔的换毛行为。通过两张图片对比,有什么发现?(生1:冬季雪兔的毛变白了,夏季毛色变成了深色。)除了颜色变化,老师这里还有不同季节雪兔的图片。对比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生2:冬季的雪兔比夏季雪兔要胖,脂肪要多。)5.鸟类除了进行季节性换羽,这位同学还和我们分享了鸟类的另一种季节性行为?(生:迁徙)我们将季节性迁徙的鸟成为“候鸟”。通过阅读,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呢?(生:为了繁殖和寻找食物)鸟类要迁徙,其他动物呢?(生:斑马、蝴蝶)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帝王蝶和斑马迁徙的壮观景象!(观看相关视频)6.这位同学的分享有点特别,他分享的是什么呢?(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主阅读)植物怎么应对季节交替?(生1:知道了秋冬季植物落叶是为了将营养输送给枝条。生2:植物通过枯萎缩减体内水分,防止被冻伤。生3:植物冬季体内会产生抗冻物质。)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千年银杏秋天的美。(观看相关视频)…[设计意图:动植物适应季节交替的方法,属于比较基础的知识,本环节教师设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和手中的智能终端去寻找答案。从教师教变成了学生主动学,锻炼了学生收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三、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同学分享的图片。(一起观看图片)2.这些动物遭遇了什么?(生:森林大火)森林大火会有怎样的后果?(生1:破坏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动物无家可归。生2:动物数量产生长期影响,有些动物因此灭绝。)这位同学的分享很有深度,让我们一起阅读并发现。(生1:森林火灾除了对生存在其中的动植物找出影响,森林大火产生大量泥沙被带到下游会引起河流淤积,影响河水质量,进一步影响河中生物。)3.这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了洪水对动物的影响。(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主阅读)大家有什么收获?(生:洪水会造成大量动植物的尸体腐败,腐败的尸体会污染水源,滋生媒介生物,如蚊虫等,进而造成传染病流行。)4.地震对动植物的影响又如何呢?让我们从这位同学的分享中找答案。(投屏该生的作业,学生自主阅读)(生1: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对动物的栖息地造成威胁。)地震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吗?(生2:地震对某些品种是一种机遇,地震使一些物种突破环境限制,获得发展。)是的,我们要看问题要全面,自然灾害既具有摧毁性,但是它也能够摧毁动植物的天敌,使他们获得发展壮大所需的资源。[设计意图:自然灾害对于环境和环境中的生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的视觉带来巨大震撼的同时,给他们的心理也带来了震撼。而且这些图片是学生自己有目的地去找的,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本环节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三、认识人为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的影响1.人类生活依赖自然,人类活动会对自然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让我们先从同学分享的图片中进一步了解。(生观看图片)2.看完图片有何感受?(生1:猪生活在垃圾堆里,身上会有很多有害的细菌病毒,同时这样的猪也会得一些怪病。如果长期吃这样的猪肉,人也会生病。生2:人类向海洋里随意丢弃塑料垃圾,海洋生物误食之后,会对他们的生命产生威胁。)3.除了人类垃圾的危害,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也不小。请看这位同学的作业分享。(投屏该生作业)哪位同学来说说?(生1:泄漏的石油会对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区域内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生2:对沙滩生物产生直接影响。生3:对海鸟的正常活动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4.目前,人为灾害性事件主要这位同学分享的以下5种: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④光污染⑤化学激素(投屏该生作业)。5.同学们,保护环境你打算怎么做?(生1:有从内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生2: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设计意图:通过全身沾满汽油的小鸟,给学生带来强烈视觉震撼的同时,引起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发的对生物的威胁。]五、分析评估鱼道的合理性1.人类活动确实对生物生存带来了影响,如修堤筑坝影响了鱼类的正常洄游。为了缓解问题,人类在鱼类洄游河段设计了鱼道。2.下面这两种鱼道的相关信息老师课前已经以ppt的形式发布在班级圈。现在请大家交流它们的优缺点。(生1:原生态鱼道更合理,它还原鱼类的洄游路径,鱼类能很快适应。生2:横隔板鱼道设计比较合理,能够通过调整过于孔的大小,选择让不同的鱼通过,结构简单,维修方便。)3.今天,我们和大家讨论了季节交替、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引起的环境变化,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变化,这样才能够适者生存。4.课后请大家完成全景课堂中完成在藏羚羊必经之路设计铁路的任务。[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鱼类洄游,及鱼道等字眼都不太熟悉,教师将相关学习内容放在课前让学生去了解,课堂学生的交流更加的有深入和有内涵。]【板书设计】17.环境变化以后季节交替自然变化保护、适应自然灾害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1.植物的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动物的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2.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3.大自然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4.鸟儿的家一般安在树枝上,草丛边、房檐下,电线杆上等十分隐蔽的地方、燕子会衔泥造窝,大部分鸟类的家采用树枝、干草、羽毛,棉絮等材料来搭建。鸟窝大多呈杯状。5.当季节更替时.雷乌会变换羽毛颜色,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发生变化。猴面包树靠粗壮的树干蓄水来度过旱季。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飘落。6.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而具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灾害性事件。当生物无法适应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科学家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是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7.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排放废气,石油泄漏等。8.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迁徙,以保证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徊游。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被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减少甚至灭绝。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