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搭积木》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2.探索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编写说明本节内容主要学习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的道理,这样的计算道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学习内容。为此,教科书首先创设了搭积木的情境,这里的积木实际上就是直观模型方块。其次,安排了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观察直观图得出计算结果的活动。小方块、计数器、直观图作为直观模型,都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运算的一个桥梁,它们将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结合搭积木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并探索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科书首先安排了笑笑搭积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列出加法算式,同时呈现了三种得出计算结果的方法。方法一,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计数器可以很好地体现数位的概念,13块积木加2块积木,就是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继续增加2个珠子。方法二,用积木摆出结果。把10块积木摆成一列,表示1个十。把十几的数摆成一列零几块,一方面,渗透了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在两位数的计算中,无论加上几或减去几,都是从零散的积木中增加或拿走几块,即从个位上加几或减几。方法三,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用算式计算,因为个位上“3+2=5”,所以“13+2=15”。三种方法的抽象程度不同,但都渗透了一个道理,即在相同数位上做加法。•还剩多少块积木?结合搭积木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并探究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编写思路和上面一题是一致的,也是用拨计数器、摆积木块、算式计算三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计数器上拨去2个珠子、拿走2块珠子,就是在个位上减去2,即在相同数位上做减法。4/4
•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教科书设计了图形(毛毛虫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毛毛虫的“数线”图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加法递增的特性和数的顺序,进而从多角度加强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建议•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独立列式,探索计算方法首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笑笑先搭了13块积木,又放上2块,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你能列式解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探索算法的时间和空间。2.全班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通过观察搭积木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13+2=”,进而探索算法。在交流中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结合计数器拨一拨,十位上的珠子不变,个位上的3个加上2个珠子,从而得出15;把3个和2个放在一起,算出“3+2=5,10+5=15”;还可以用类推的方法,因为“3+2=5”,所以“13+2=15”;有的学生可能是逐一数出的:13,14,15。在汇报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尝试听懂别人的方法并提出质疑,对声音洪亮、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算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更要关注,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先回答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针对具体的、正确的课堂行为给予真诚的评价。如这个同学站姿像主持人一样美,声音像拿了话筒一样响亮……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的收获,逐步建立自信心,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学具进行摆一摆的活动。在摆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来操作,可以印一些类似的方格图替代积木,教师将10块摆成1条,当学生熟悉这1条表示“10”后,再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十几的数,如摆出12,18等各数。当全班的学生都知道用小方格图摆数的方法后,教师再提出增加或者减少几块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演示。4/4
学生在开展操作活动时,往往把操作活动与算式的书写分离开来,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每一次的操作活动用算式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的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如先摆13块积木,再增加2块,现在一共有几块?就是“13+2=?”,这里的13是先摆的,2表示后摆的,这里的问号就表示摆好以后一共有几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就会自然地将动作、思维与数学表达建立有机联系。学生通过摆一摆,能够结合摆的活动列出算式,有的学生会很快说出结果是15块,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到的?怎么算出是15块的”,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摆的学具说“3+2=5,10+5=15”。有的学生通过推理“3+2=5,13+2=15”得出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在交流算法的时候,教师以“谁听懂他的想法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最后,再组织全班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拨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具体,如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3,并请同桌互相看看拨的是否一样,再加上2个,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拨的过程。•还剩多少块积木?教学时,可以按照“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中的两个活动开展教学活动。•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教学时,可以结合尺子来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读出尺子上的数,找到13对应的点,结合“13+2=15”来交流思考过程。学生可能会说:13加1就是14,再加1就是,15。也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式体会到13再加上2是15,即13,14,15。或者直接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也可以列出相应的算式“13+2=15,18-2=16”。本题只要学生能够在同伴的启发下,读懂图的意思即可。练一练第1题根据具体情境把算式补充完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符号运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再计算。答案:13,13-3=10(或13-10=3);17,17-12=5(或17-5=12)。4/4
第2题通过凑18的游戏,巩固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先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和是18的算式后,再进行交流。第3题本题目的是通过观察图,算出“13+5=□”和“19-6=□”。答案:18,13。第4题答案:12,18,13,18;18,18,12,19。第5题本题目的是在具体游戏情境下巩固加减法的计算。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在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写出的算式既对又多。4/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