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80)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80)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荷塘月色》教案(一)导入对朱自清先生,同学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背影》、《春》(学生答)。特别是《背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在朱自清先生逝世时,有人说:写《背影》的那位先生去世了。可见他塑造的《父亲》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如何深刻的印象。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最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二)文本解读,构建互动平台1、知识积累平台(1)作家作品谁能介绍一下本文作者?(抽两个学生介绍,教师总结归纳。)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朱自清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对属于五四时代的人来说,平和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取字佩弦,意思是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吴组缃曾说过一件事,一位学生打电话到朱自清家,说有几本书想看但找不到,请他速去图书馆帮着找一找。朱自清似乎有些生气,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规矩,差遣系主任犹如使唤老妈子;然而学生的没规矩,又充分说明平时不太把没架子的朱自清放在眼里。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2)基础积累自读课文,除了课后的注释外,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屑(xi):小煤屑路;脉脉(momo):形容缓缓的流水;参差(cenci):长短不齐;倩(qian)影:美丽的影子。2、信息筛选平台(1)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学生根据查找资料进行整合,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明确: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的,所以……5 老师提问:同学们是如何理解呢?(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我觉得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当时当地的一种心情而已。(2)既然心里不宁静,作者如何排解忧愁呢?明确:由于心里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因为作者认为它会有另一番样子,所以才去荷塘解闷,才会有值得写的东西。3、分析鉴赏平台学生探讨: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关键词概括)学生朗读第二段。明确环境:曲折的小煤屑路(幽僻)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的树蓊蓊郁郁的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突出幽静,为后面宁静的夜色荷塘做铺垫。)4、合作探究平台作者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学生朗读第三段)明确:从第三段中的一些语句中分析: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可以看出作者渴望自由、渴望超脱现实的情绪,表现出作者暂得自由的喜悦。“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可以看出作者为自己找到一处排解烦恼的绝妙去处而倍感欣慰,心情开始好转。5、拓展延伸平台在如此幽静的环境里,作者沉浸其中尽情享受。朱先生所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由于他的这篇散文,许多读者慕名去参观,可人们都乘兴而去,败兴而返。那只是一圈小的水池,没任何诗意,也无美可言。但为什么在作者眼中它是如此美丽呢?明确: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写了两个荷塘,一个是平常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当时的(虚拟世界),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方法。那处在两个世界中的人也是不同的(平常的自己,超出平常的自己)。6、巩固提高平台(1)小结5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作者由于心情不好而想散散心,想到荷塘在“满月的光里应该另有一番样子”。真没让作者失望,在荷塘旁边,他沉浸在美景中,享受着自由、洒脱。7、;板书现实世界(荷塘)荒凉、无诗意与美感宁静:诗意盎然虚拟世界(荷塘)自由:纤尘不染伤感、沉重平常的自己无奈、压抑喜悦、洒脱超出平常的自己轻松、自由明确:A1、先写荷叶:通过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舒展、飘逸)2、再写荷花:通过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B通过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晶莹剔透(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忽隐忽现(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纤尘不染C通过通感(视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写月光通过比喻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具有向下流动的美感。4、写月光下的叶子和花:通过比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5、写光与影:通过通感(视觉听觉)(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悠扬、温馨、和谐6、写树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迷茫、朦胧写灯光:通过比喻(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比喻的妙用:秦牧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一个精彩的比喻,有时甚至让人铭记终生。”(二)能力提升平台学生讨论:大家看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朱先生为我们描写所做的铺垫是宁静的荷塘,但后面所描写的景物体现的都是动态美。“以动写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写法,为了创造静的境界,不能一味写静,而从动中写静,效果更好。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三)合作探究平台有人评论这篇散文时,说作者用的是“圆型结构”,怎么解读?明确:作者不可能一直呆在他虚幻的世界中,当他被周围的蝉声和蛙声惊醒时,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沉醉于荷塘月色那朦胧的、若有若无的虚无中,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是压抑的、不自由的,作者想超脱的愿望无法实现,那个“超出平常的自己”不得不回到“平常的自己。”(四)拓展延伸平台学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从当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明确:1、学生写作中可以用一定的修辞来润色。(语言)2、以动写静法。虚实相生法。5 3、引用诗文可以使文章更厚重,文化底蕴更厚。4、现实生活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就可以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5、圆形结构。(五)巩固提高平台1、小结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荷塘,美丽、缥缈,让人留连忘返,而作者畅游其中也是自由自在,脱离了尘世的烦忧,朱先生为一代文人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景。这篇散文发表后,关于它的评述也非常多,这就是一篇文章的魅力,不同的人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文章,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也应调动起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看又有何不同。2、作业设计背诵课文4、6段。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