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乘法的初步认识u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第3页课堂活动的第1,2,3题。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u教学提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的运算方法,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观察、理解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初步形成,这样采取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于探索实践、互相质疑、相互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u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2.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2.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u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感受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u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小磁力棒和带磁性的小圆片。学生准备:小棒和小圆片。u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出示主题图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1)学生独立观察。(2)小组内交流。(3)指名汇报:我发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户,有3层,每层9扇;楼的两旁各栽了5棵树;前面摆放了很多花,左边9盆,右边9盆;参加接力赛的同学分为3个组,每组8人……(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2.教师:你能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2)指名回答: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楼的两旁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一共有多少盆花;参加接力赛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3.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解决这些问题。(1)学生独立解答。(2)指名汇报:9+9+9=27(扇);5+5=10(棵);9+9=18(盆);8+8+8=24(人)……教师板书算式【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下一步学习乘法做好了准备。】初步感知“几个几”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2)小组内交流。(3)指名汇报:都是加法;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肯定。
2.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1)指名回答: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相加。(2)集体订正。3.教师:请同学们照这样,说说其他几个加法算式给同桌听。(1)学生按要求进行,教师巡视,个别辅导。【设计意图:板书这些算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相同数连加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用“几个几相加”句式练习说算式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几个几的含义,为后面学习乘法算式及含义做好准备。】设置矛盾,引出课题课件展示主题图中三位同学踢毽子的情境。接着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子。1.教师:这是同学们踢毽子的图,现在有这样的10组同学踢毽子,请同学们写出算式和结果。(1)学生开始写算式,老师计时间。(2)指名回答:3+3+3+3+3+3+3+3+3+3=30(人)(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同学们写的非常正确,用时3分钟。2.教师:现在有这样的100组同学踢毽子,请同学们写出算式和结果。(1)部分同学开始写,部分同学提出质疑。大家开始议论纷纷。3.教师:同学们怎么不写了?(1)指名回答:太多,太麻烦!4.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板书课题:乘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写10个3相加的基础上,再写100个3相加,充分体会到了相同加数连加列式计算的麻烦,打破了认知平衡,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求简便方法的兴趣和渴望。】二、探究新知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展示第2页的例1,植树情景图。(1)指名回答:横着看,每排有8棵树,一共有4排;竖着看,每列有4棵树,一共有8列。
(1)集体订正。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指名回答:一共有多少棵树?(2)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同桌订正。(2)指名回答,并说想法:横着看,每排有8棵树,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算式是8+8+8+8=32(棵);竖着看,每列有4棵树,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所以算式是4+4+4+4+4+4+4+4=32(棵)。(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列出了不同的算式,解决的却是同一个问题。(5)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8+8+8+8=32(棵)4+4+4+4+4+4+4+4=32(棵)3.教师:像这样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1)教师板书:8×4读作:8乘4;“×”叫乘号(2)学生自由读算式。教师:请同学们试着把4+4+4+4+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正确读出来。(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2)指名汇报:4×8读作:4乘8。(3)集体订正。(4)教师板书并及时鼓励:4×8读作:4乘8。教师:请同学们看看,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体会吗?(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内交流。(3)指名汇报:加法算式很长,乘法算式短,好写,简单。(4)集体订正,得出结论:乘法算式更简便。【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感受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体会乘法的含义。熟记乘法的读法和写法。】
6.教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展示例2的情景图。(1)指名回答:每次摆3盆,摆了6次。共有多少盆花?(2)学生独立完成。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3)指名汇报:加法算式:3+3+3+3+3+3=18(盆)乘法算式:6×3=18(盆)或3×6=18(盆)(4)集体订正。7.教师:同学们,在加法算式中,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加号两边的数叫“加数”,得出的结果叫“和”,那么,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8.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内交流(3)指名汇报: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计算简便。(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设计意图:借助于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帮助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乘法的计算打下基础。】三、巩固新知1.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1题教师出示卡片,采取开火车、抢答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看算式读出乘法算式。2.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2题(1)找两名学生道黑板前,一人说算式,一人摆小木棒,起到示范作用。(2)同桌合作,一人说算式,一人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进行,促进对乘法含义的理解。3、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第3题(1)找两名学生到黑板前,一人摆圆片,一人说乘法算式,起到示范作用(2)同桌合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乘法算式,然后交换角色进行。进一步构建乘法算式,促进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四、达标反馈
1.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并写出结果。3+3+3+34+45+5+5+5+5+56+6+6+6+62.填一填。(1)2+2+2+2+2=10,表示有()个(),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或()。(2)4×3=12,读作(),4和3叫(),12叫()。(3)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42,写成乘法算式是()。答案:1.3×4=124×2=85×6=306×5=302.(1)522×55×2(2)4乘3等于12因数积(3)6×7=42五、课堂小结1.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学生各抒己见(2)指名回答:我们学习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简便;一道加法,可以写出两道乘法;还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以及乘法的读法、写法。(3)集体订正(4)教师及时鼓励。【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重点强调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写法。六、布置作业:1.看图写算式□□□□□□□□□□□□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2.写出乘法算式,再读一读3+3+38+8+8+81+1+1+1+1+13.判断题
4+4+4=4×3()7+7+5=7×3()2+2+2+2+2=2×5()6+6+6+6=6×4()4.练习一第四题:看图填数。5.练习一第五题: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答案:1.4+4+44×3或者3×42.3×3读作:3乘38×4读作8乘41×6读作:1乘63.√×√√4.(1)2×4=8(个)或4×2=8(个)(2)(5)个4相加4×5=20(顶)或5×4=20(顶)(3)(5)个(5)相加5×5=255.(1)每堆有(5)根,有(3)堆,一共有(15)根。(1)每袋有(1)个,有(5)袋,一共有(5)个。(2)有(5)个,每盘子里有(答案不唯一)个,一共有(答案不唯一)个。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9+9+9=27(扇)8+8+8+8=32(棵)5+5=10(棵)4+4+4+4+4+4+4+4=32(棵)2+2+2=6(人)用乘法算:8+8+8=24(人)8×4=32(棵)读作:8乘4等于324×8=32(棵)读作:4乘8等于3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
教师: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子的情境。接着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子。教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的10组同学踢毽子,你能不能写出算式,并算出得数来?学生在本子上开始写算式和计算结果。教师计时间。教师:同学们用了大约1分的时间就写出来了,真不错!如果有100组同学踢毽子,你能不能写出算式,并算出得数来?学生:开始快速写算式(部分同学)学生:老师,太麻烦了,得用很长时间的!(部分同学)听了这部分同学的话,开始写的那部分同学也停下了手中的笔,这时候,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得议论起来。老师:看来大家都觉得麻烦,我觉得确实有些麻烦,那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计算呢?学生们进入了沉思,片刻安静后,开始兴奋地交流想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写10个3相加的基础上,再写100个3相加,充分体会到了相同加数连加列式计算的麻烦,打破了认知平衡,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求简便方法的兴趣和渴望。】(二)教学资源一、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6+6+6+6+6+6+6 2+2+2+2二、填空1.8个5相加,和是()写成乘法算式是:()。2.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3,写作()×(),读作()乘()。三、找朋友4个6相加A,4×6B6×4C4+6答案:一、6×7或者7×62×4或者4×2二、1、405×8或者8×5
2、7×37乘3或者3×73乘7三、A和B(三) 教学资料链接: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