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师大版一上第1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0的认识教案

首页 > 小学 > 数学 > 西师大版一上第1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0的认识教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的认识n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11页,认识数字“0”。n教学目标1.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能认、读、写0,知道0能表示起点。2.让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从中获得成功体验。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n重点、难点重点: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能认、读、写0,知道0能表示起点。难点:在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n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及课件、断头直尺学具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把有0刻度的直尺。n教学过程u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教具引入法、动画引入等。动画引入法:播放动画请学生观看,提问:盘子里各有几个杯子?第三个盘子没有杯子,用什么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0”。板书:0的认识。教具引入法:(教师准备4个完全一样的信封,一个信封里放3枚硬币,另一个信封里放2枚,第3个信封里放1枚,第4个信封里1枚也不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生:1,2,3,4,5。教师拿出4个信封放在讲台上。教师:这是几个信封?学生:4个。教师:这4个信封装的什么东西呢?我们请4个同学打开看一看。抽4个同学打开信封。教师:装的什么?学生曱:硬币。 教师:有多少枚?学生曱:枚。学生乙:我这个信封里是2枚。学生丙:我这个信封里是1枚。教师:不管是3枚、2枚还是1枚,你们的信封里都有硬币。(问学生丁)你的信封里呢?学生丁:我的信封里一枚也没有。教师:一枚也没有,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0”。板书:0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在“有”的基础上认识“没有”,这样通过“有”与“无”的对比安排,使学生对0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中采用了信封放硬币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讨。u探求新知1.教学例1师播放例1的动画。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略)师:这个小朋友手中拿着2个气球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全部放飞以后呢?师:这和我们前面的硬币一样,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0”,并告诉学生0的读法,引导学生读两遍。师:下面请同学观看动画(小鸟),提问:鸟窝里有几只小鸟?用数字几表示?小鸟全部飞走了,用什么表示?学生:1个也没有了,就用0表示。师:请同学们观看计数器上珠子个数的变化。师:能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0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同学们真聪明,说了这么多用0表示的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10,11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2.教学例2播放例2直尺的动画。师: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在这把尺子中找到你学过的数吗?指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0,1,2,3,4,5。师:直尺上的0排在哪里?学生:排在1的前面。师:这把尺子是从0开始排的,所以0在尺子上也表示起点。它是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比1还要小。你能说出直尺上的哪个数最大吗?5后面还有数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因为这是一把断头的尺子,后面的数被折断了。教师:能想到这一点,真不错。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1页,先独立完成第5题的填空。学生完成后,教师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教师: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从上往下看,小方格一个一个地在增加;从左往右看,小方格一个比一个多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直尺上0在什么地方,思考直尺为什么要断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可以表示起点”和“是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的理解。教学例3教师:同学们巳经认识了0,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数。要把0写好,首先我们看一看0像什么呀?学生:像一个鸡蛋。教师:所以我们在写0的时候,要像画鸡蛋一样,两头小,中间大。教师边说边在“田”字格里书写示范,然后请学生在书上书写,边写边读。写完以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大家评议。u巩固新知课本11页第3题。先独立完成第3、5题的填空。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 上展出,集体订正。u达标反馈课本11页第5题先独立完成第5题的填空。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师引导: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呢?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u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呀?0表示什么呢?写0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设计意图】表达的是思考的结果,所以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u布置作业课本第11页,第4题。板书设计0的认识“0”——一个也没有“0”——起点n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0的第二个含义是表示开始时,当让学生拿出尺子时,学生们中有的拿的是钢尺,上面没有0,这对孩子们来说,并不能理解0作为开始的含义。这是我教学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够周全,所以才在这个地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n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u教学精彩片段教学例2片段把断头尺放在视频展示台上。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在这把尺子中找到你学过的数吗?指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0,1,2,3,4,5。教师:直尺上的0排在哪里?学生:排在1的前面。教师:这把尺子是从0开始排的,所以0在尺子上也表示起点。它是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比1还要小。你能说出直尺上的哪个数最大吗?学生:最大。教师:后面还有数吗?学生:还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因为这是一把断头的尺子,后面的数被折断了。教师:能想到这一点,真不错。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1页,先独立完成第5题的填空。学生完成后,教师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教师: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从上往下看,小方格一个一个地在增加;从左往右看,小方格一个比一个多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u教学资源课堂游戏吹哨传球游戏准备:口哨、乒乓球一个。参加人数:全班同学。游戏方法:教师将球放在1号座位上,教师说游戏开始,学生马上传球,教师背对学生吹口哨,学生听到口哨声,传球停止,球在哪个同学手上,哪个同学就围绕0的含义、0的顺序和大小、有关0的计算及0的书写说一句不重复的话,并要求举例或板演,说完后,教师宣布游戏继续进行,直到上述有关0的性质说完为止。 球传到哪个同学手上,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罚”他﹙她)唱一首歌或模仿一种动物叫。“0”就是“没有”吗?几年前,有一次听了一位老师一节数学课,什么题目忘了,但一句话和一次争论还记着,那堂课中老师说了一句:“0就是没有,记牢了”。下课后,我与其交换意见,他反问“难道0还有其它意思?”我哑然……我想,0表示“没有”可能是0最早的意思吧,也就是0的本义。如某种商品库存数为0,也就是这种商品在这个仓库中已经没有了。但0除了这种意思之外,它还可表示:①数位。如10、100等,这里的0就有位置意义。②精确度。0.2、0.20、0.200等,这里分别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③分界线。如0摄氏度,这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④临界点。水温为0度时,这是水与冰的互相转化的关键温度,是临界点,关节点。由此可以看出,0不仅仅是没有的意义,而是有多种具体的、确定的内容,比其它数字的内涵更丰富。作为数学教师,把0等同于没有,那么就会闹笑话,如果今天早上最低温度是0度,那么今天早上就没有温度了,呵呵!上课当中的口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位老师真的不知道0还有其它意义。u资料链接数字笑话一天,0跟8在街上相遇,0不屑的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0碰到10,看了他一眼,不屑地说:“年纪轻轻的,拄什么拐仗呀。”0碰到101,很同情地看着他,“哎,怎么拄上双拐了!”0碰到01,瞥她一眼,“小样,傍上大款我就不认识你了!”0碰上了Q,大吃一惊,怎么长尾巴了?0碰上00说,“胖子怎么不等我就结婚了。”0在路上又看到9,“哎,兄弟,怎么截肢了……”0的来历和出处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0的发现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0在我国古代叫做金元数字,意即极为珍贵的数字。0这个数据说是由印度人在约公元5世纪时发明,在1202年时,一个商人写了一本算盘之书,在东方 中由于数学是以运算为主(西方当时以几何和逻辑为主),由于运算上的需要,自然地引入了0这个数。在中国很早便有0这个数字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在1208年时将印度的阿拉伯数字引入本书,并在开头写了“印度人的9个数字,加上阿拉伯人发明的0符号便可以写出所有数字……”由于一些原因,在初时引入0这个符号到西方时,曾经引起西方人的困惑,因当时西方认为所有数都是正数,而且0这个数字会使很多算式,逻辑不能成立(如除以0),甚至认为是魔鬼数字,而被禁用。直至约公元15,16世纪0和负数才逐渐给西方人所认同,才使西方数学有快速发展0的另一个历史:0的发现始于印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0在印度表示空的位置。约在6世纪初,印度开始使用命位记数法。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首先说明了0的性质,任何数乘0是0,任何数加上0或减去0得任何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到以命位记数法来进行计算的实例。也有的学者认为,0的概念之所以在印度产生并得以发展,是因为印度佛教中存在着“绝对无”这一哲学思想。公元733年,印度一位天文学家在访问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期间,将印度的这种记数法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久就取代了在此之前的阿拉伯数字。这套记数法后来又传入西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