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教案

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教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加减法的验算。3.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三、编排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3.将“验算”分散编排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修订教材将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四、具体编排(一)加法1.主题图(1)主题图借助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2)首先呈现了四张湿地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湿地和湿地动物的关注。接着呈现了中国湿地三种类群的动物种类统计表,为后面计算教学提供数据支持。2.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1)通过“想一想”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2)通过小精灵提问“从哪一位加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1)271+31是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271+903,是百位上相加满十向千位进1。(2)通过小精灵和学生的提问“怎样写”“怎么办”,强调对算理的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超过了9,在这一级计数单位无法表示,需要高一级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应增加。(3)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法则。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注意:在积累计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归纳总结计算方法。4.例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1)体现算法多样化。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殊性,呈现两种算法,一是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同时教学验算。(2)例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重视验算,让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通过小精灵提出:算得对不对呢?揭示验算的必要性。呈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进行验算的方法。通过问题“你是怎样验算的”,提示可能还有其他验算的方法,如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进行验算(4)三次进位迁移能力。 (二)减法,1.主题图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统计表的数据中引出减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加法的编排相似,与实验教材相比,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前面增加了不退位减法的例题,减缓了坡度。以起到复习巩固、承上启下的作用。2.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1)通过小精灵提问,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减。(2)提问“从哪一位减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100以内加减法(二)”时,学生已经体会了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但对于此题,由于不存在进位,学生从高位减起也是可以的。 3.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1)教材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十位怎样算”,启发学生思考,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2)可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算,得出正确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道理。(3)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注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对比,明确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在积累大量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4.例3(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1)关键的问题由小精灵提出:“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2)呈现“不完整的竖式”,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3)直接提出“怎样验算”的问题,呈现两种验算的方法:一是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学生在后续的计算中只要选择一种进行验算即可。 (三)解决问题1.例4(1)例4侧重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如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而小红的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两名学生的讨论,给出了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教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逐步明晰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得出相应的计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了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如果数据再大一些,就会出现“满二十向前一位进2”的情况。,(3)“回顾与反思”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关注做对了没有,而是要求初步体会到精算和估算各自适用的问题场景,懂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教学建议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应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特别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尽管以例题的方式呈现,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本单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会影响到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减法的例4“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使用准确、规范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作出示范。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是加减法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4.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标准(2011年版)》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