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利用导学案进行上课,孩子们开始敢于表现自己,认可自己,大胆发言了,课堂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喜人场面,面对这一切,我在兴奋之余也不得不思考,怎样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下去?目前使用的评价机制需不需要细化或者有所推陈出新?总是同一模式,孩子会不会天长日久而出现审美疲劳?小学语文教学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怎样在新模式中一样完美实现?带着重重思考,进入了古诗二首的教学。 传统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明字义,连诗意,读诗句,悟诗情的方法,屡试不爽,孩子们学的轻松,记得牢靠。其中少不了老师的喋喋不休,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同年级教师认为,这两首诗诗句意思一目了然,直接设置两个探究点即可,均从此诗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入手。集体备课时,大家没有太多意异议,真的一节课走下来,再次碰头的时候,无不后悔不已,很怀念传统上法的轻松、清晰和踏实。产生如此挫败感,细究其因:1.我们将探究点定位过高,在没有学生对于诗意流畅的理解基础上就要体悟作者的写诗意图,有些空中建楼阁——设计者沾沾自喜,建筑工人愁眉不展。2.传统教学一节课一首诗,而现在一节课两首诗,还要把表述角度完全不一样,说明道理几乎相同的两首诗同时解读。孩子大有思绪混乱,不知所晕的感觉。3.具体操作中,关于两个探究点的学习,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让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产生思绪混乱,影响对每首诗清晰的认知。 课后,后悔不已。高效课堂的初衷是节省时间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徜徉,而我呢,却不得不再用一节课帮他们把混乱的思绪理顺。痛定思痛,不禁产生种种假想:如果在学案的设计中,讲第一个探究点设定为:你认为这两首诗各讲了什么?(利用已经习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工具书,同伴,老师解决),给一定的自学时间,然后对学,汇报,这样,好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后进同学也能在小步子中走的踏实。当这一步成功后,设置第二个探究点:这两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重点探究一首。)教师为学生减轻量上的要求就是减轻了心理压力,如果真的自能深入的理解了一首的道理,在交流中第二首也能知晓。岂不发挥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可视听,可思考!如果在具体操作中,我对学案的操作细节做稍稍的调整:如,学完一首,同样的方法学第二首,是不是可以保证学生思路的清晰? 总之,我告诉自己。无论怎样课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学的轻松学有所获,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将传统的好方法和现在的好模式进行一个柔和,将课堂教学法嫁接在传统优秀教学方法上,那样结出果实的时间也短,结出的果实更甜美。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