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必修下册学案: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必修下册学案: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3.分析烛之武游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烛之武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一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烛之武的光辉形象。(教师用书独具)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且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请概括段意: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说秦伯的背景。1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请概括段意:佚之狐力荐,郑伯力请,烛之武临危受命。请概括层意:第一部分(第1~2段),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形势下,佚之狐向郑伯力荐烛之武。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共,同“供”,供给),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为,给予。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许[(晋惠公)答应]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进攻秦国。肆,延伸、扩张),若不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从哪里)?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表示希望、祈请。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请概括层意:第二部分(第3段),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子犯请击之。公(指晋文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12,知(同“智”);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示祈使)。”亦去之。请概括层意:第三部分(第4段),晋失同盟者,晋文公毅然撤军。12,12,一、读准字音氾南(fá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阙秦(quē)秦伯说(yuè)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ǔ)戍之(shù)二、辨识通假(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共”同“供”,供给 (2)“知”同“智”三、一词多义(1)微(2)鄙(3)许12,(4)与(5)以(6)之[答案] (1)动词,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约 副词,稍微 (2)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偏僻的地方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动词,答应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名词,地方 (4)介词,和、跟 动词,结交,同盟 连词,和、跟 (5)连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这件事 代词,指秦军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动词,去,往四、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     )(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夜缒而出(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越国以鄙远(     )(7)共其乏困(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与郑人盟(     )[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3)名词作动词,驻扎 (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6)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这里指郑国 (7)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8)形容词作动词,12,变雄厚;变薄弱 (9)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名词作动词,建立同盟,结盟五、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疲倦,没有精神。(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 (1)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2)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3)外交使者。 (4)缺少的资粮。 (5)那个人,指秦穆公。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6)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又对晋国有二心而跟楚国亲近。(2)省略句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3)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4)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呀。(5)状语后置句 如果灭亡郑国而能对您有好处。(6)省略句 (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7)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8)宾语前置句 那个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9)判断句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鲁之君子——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亦为其所作。1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于两年后发动了针对郑国的这次战争。《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与《国语》相比有新的发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种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既善于用委婉含蓄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又善于记述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12,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答案] ①邻厚君薄 ②西封阙秦任务探究一 黄河九曲,波澜起伏——赏析文本的叙事技巧[任务导引]课文的情节虽然十分简单,但从整篇的叙事来看却给人以一波三折、生动活泼之感。文章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篇幅虽然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代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圆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要注意赏析叙事技巧。[任务设计]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请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并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2.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说明了郑伯作为国君具有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任务探究二 形态迥异的士人画像——分析文本的人物形象[任务导引]《左传》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可窥其一斑。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任务设计]3.请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4.课文中提到了三个国君——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形象鲜明生动丰富,请分析这三个国君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郑伯是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12,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②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之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③晋侯。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教师用书独具)12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