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冷与热6.哪杯水热【教材分析】《哪杯水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以“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有关。怎样知道水的温度是多少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有关。怎样知道水的温度是多少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对温度计的构造和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①比一比哪杯水更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体温度的含义和用途,知道温度计的结构,认识摄氏温度计的单位及表示符号。②怎样测量水的温度?以方法指导的形式呈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③我来测一测。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示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周围常见物体的温度,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是用来测量不同物体的,同时进行温度计使用的训练。第三部分拓展活动,生活中会用到多种温度计,去了解一下吧!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更多类型的温度计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为话题:“想知道一些液体的具体温度时,我们用触摸的方式明显是不行的,那么要想知道这些液体的具体温度是多少,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温度计的构造和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进行探究,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液体的冷热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接触到了温度计的简单应用。但是对什么是温度、温度计的构造以及怎样科学使用温度计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包括怎样规范地读写温度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结构与作用,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2.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3.知道温度的单位。[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对于温度计和怎样使用温度计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认识温度计,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器材准备】[教师][PPT2出示]水温计、气温计、体温计、烧杯、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3出示]教师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出示一杯温水、一杯冷水)。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来分辨一下这两杯水哪杯热呢?(学生自由发言,如用手摸……)2.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的办法都非常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哪杯水热》。(板书课题]《哪杯水热》)二、探究新知(一)感知体验,认识温度计。10,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们能够利用你的身体感官来判断一下哪杯水热?2.学生活动:找几名学生试着判断哪杯水热。并强调有时水会很烫,有被烫伤的危险,所以大家在判断水温的时候,看看水面上是不是有很多热气冒出,如果有就不要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水,以免烫伤。3.交流汇报。用手摸一摸,1号杯里水热,2号杯里水冷。4.[PPT4出示]教师讲述: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5.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各小组桌上的3号和4号杯(温差较小)中哪杯温度高。6.学生活动:用手摸一摸,有的学生认为3号杯水的温度高,有的学生认为4号杯水的温度高。[PPT5出示]教师谈话:怎么才能知道3号和4号杯中水的准确温度呢?这里我们需要一种专门的仪器——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使用时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7.[PPT6出示]让学生分小组观察水温计的结构,完成观察记录单。我的观察记录单水温计上有单位吗?是什么?水温计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水温计上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是多少?水温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8.学生观察,交流汇报。9.[PPT7出示]小结:水温计由刻度、玻璃管、液体、玻璃泡四部分组成。(二)学习正确使用水温计。1.[PPT8出示]教师指导如何读写温度,用课件出示:(1)0摄氏度的读写。红色液柱的顶端对齐刻度0,温度是0摄氏度,写作:0℃。(2)从液柱零向上数,一格一格数清楚,数字越大,温度越高。(举例读写如15℃)(3)从液柱零向下数,一格一格数清楚,数字越大,温度越低。(举例读写如-15℃)2.[PPT9出示]教师指导使用水温计的方法(教师演示)。(1)用手拿着水温计的上部。(2)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底和壁。(3)等水温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4)读数时,水温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3.[PPT10出示]指导学生用水温计测量3号和4号杯中水的温度并记录。(三)认识并使用更多的温度计。1.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体温计、气温计等温度计。2.指导学生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PPT11出示]教师提示:(1)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说说自己在生病时,医生是怎样给自己测体温的?(2)测体温前应该先怎样做?测量时应该怎样做?测量后怎样读数?教师根据学生使用体温计的情况,总结规范体温计的使用方法。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气温计测量室内温度。三、拓展活动1.[PPT12出示]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温度计。【教学后记】10,7.温度计的秘密【教材分析】《温度计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温度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仪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多次使用温度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本课以温度计内的液体为线索,借助对各种液体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温度计内的液柱会上升或者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准备红墨水、皮筋、醋、果汁等材料课上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通过模拟温度计的实验,认识到水遇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再通过醋、果汁、酒精等液体的实验,也发现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知道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商店里出售的瓶装饮料为什么不装满?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学生分析】对于温度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在之前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温度计的各部分构造、种类、使用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学习,但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不是很了解,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讲述或电视等知道一些零散信息。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能上升或下降?这些是学生不太清楚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液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2.一般情况,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因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2.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体验,认识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器材准备】[学生]玻璃杯、细塑料管或玻璃管等。[教师]温度计、带胶塞的口服液玻璃瓶、细塑料管、温度计、水槽或大烧杯、冷水、热水、酱油、果汁、醋、牛奶等液体、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感受两杯不同温度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感受另外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哪杯温度高?(学生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两杯水的冷热情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但我们用触觉器官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时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你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2.[PPT3出示]回顾旧知温度计大家并不陌生,你能说说之前我们了解了关于温度计的哪些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掌握的温度计知识进行交10,流。如:温度计的构造是由玻璃管、玻璃泡、液柱、刻度等部分组成的;温度计的种类有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等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里的液体有酒精、水银、煤油……温度计还有哪些秘密呢?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究温度计的秘密(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尝试制作模拟温度计。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有什么作用?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能上升或下降?……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科学猜想。猜想未必是事实,要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必须要动手做实验,要揭开温度计的秘密没有温度计可不行,我们先来做个模拟温度计。2.做个模拟温度计。[PPT3出示]介绍各种材料:口服液玻璃瓶、橡胶塞、塑料管、还有一杯带有颜色的水。引导小组同学动手探究:根据温度计的构造,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模拟温度计?交流温度计的做法以及各部分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一部分构造。(注意:组装模拟温度计时,液体一定要加满;橡胶塞要塞紧玻璃瓶。)三、探究过程: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活动一:探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1.[PPT4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将装有带颜色水的模拟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仔细观察液柱有什么变化?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作记号,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热水不要烫伤!)液体名称受热时水柱的变化(填↑或↓)受冷时水柱的变化(填↑或↓)水2.汇报交流。通过这两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PPT4出示]小结:玻璃瓶里的水没有变多或变少,而是由于温度改变时,水本身发生了变化,使水在玻璃瓶里占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当水遇热的时候,水的体积膨胀,所以水面上升了;当水遇冷的时候,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活动二: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猜想。)你想研究什么液体?[PPT5出示]教师给学生准备几种常见的液体:酱油、果汁、牛奶、醋。还是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分别先放在热水里,再放在冷水里,观察液柱有什么变化?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记录单。液体名称受热时液柱的变化(可用符号↑↓表示)受冷时液柱的变化(可用符号↑↓表示)2.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可能会回答:像酱油、醋等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小结:一般情况下,像酱油、果汁、牛奶、醋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PPT610,出示]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家还用到了一个科学上的新技能:能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测,动手实验,动脑分析,从水、醋等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推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实就是在推理。推理是一种很重要的探究技能,也是今后学习其他科学知识要用到的一个重要的探究方法!四、畅谈收获[PPT7出示]这节课学的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五、拓展活动[PPT8出示]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呢。既然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老师这儿还有两个问题:1.老师到超市里买饮料,发现超市里的饮料、矿泉水都不装满瓶,这是怎么回事呀?2.[PPT9出示]在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课下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查阅资料解决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教学后记】8.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教材分析】《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三课时。以“一般情况下,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气体、固体有没有这样的性质,以旧导新,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对气体、固体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胎为什么容易爆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②固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体积有什么变化?分别把铜球加热和放入冷水中是否通过铁环,认识到铜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设计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发现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③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发现身边处处有科学。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做一个“小喷泉”。指导学生课后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能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了解到归纳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已经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自行车胎爆裂是气体受热膨胀的结果,这也是学生不清楚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2.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了解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认识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10,[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教学重难点】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器材准备】[学生][PPT2出示]气球、皮筋、乒乓球等。[教师][PPT2出示]固体实验装置(玻璃弯管、烧瓶、橡胶塞、铜球、铁环、酒精灯等)、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3出示]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在阳光照射下,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呢?2.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呢?老师相信大家在学习了这一课后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二、探究新知(一)探究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师:同学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2.[PPT3出示]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并交流汇报:烈日炎炎下自行车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自行车胎就爆裂了。3.[PPT3出示]有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1)[PPT4出示]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上,将玻璃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到气球逐渐鼓起来,将玻璃瓶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看到气球又瘪下去了。(2)[PPT4出示]用有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烧瓶口,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紧捂住烧瓶,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会看到水被吸入导管。4.学生汇报交流: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缩小。5.生解释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6.[PPT4出示]师讲解:科学家也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气体受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老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演示实验]完整电路做成暗箱状,用酒精灯加热电路开关部分,使其热胀连接起来,小电珠发亮。撤掉酒精灯,小电珠又不亮了。2.学生猜测: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固体是不是也像气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吧。4.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PPT5出示](1)取固体热胀冷缩器材,让铜球刚好能穿过铁环。(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段时间,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观察铜球是否能穿过铁环。(3)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使之冷却,再试着穿过铁环。5.[PPT5出示]学生交流汇报:用酒精灯加热铜球时间,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铜球受热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又能穿过铁环。6[PPT5出示]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7.师解释演示实验:铜丝受热膨胀连接电路,小电珠就亮了,冷却之后电路又被断开,小电珠不亮。(三)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0,1.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能不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规律?2.[PPT6出示]小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摄氏度以下的水除外。)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程度不同。三、科学与生活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1.[PPT7出示]利用热水修复瘪了的乒乓球。2.[PPT7出示]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较松,冬季电线紧绷。3.[PPT7出示]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是为了什么。4.[PPT7出示]瓶子盖拧不下来,用热水把瓶盖烫一烫,瓶盖就能拧下来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四、拓展活动1.[PPT8出示]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一个小喷泉。2.[PPT8出示]两个煮熟的鸡蛋把其中一个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取出来试试哪个鸡蛋好剥,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教学后记】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材分析】《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单元的第4课时,总第9课。本节课以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壮丽场景为线索,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热气球之所以会上升,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变轻,从而展现给我们如此壮丽的热气球上升的场景,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塑料袋、纸蛇、细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再找找生活中热气球上升的现象,并思考怎样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本课学习内容富有很强的探究性,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图示的不同的实验方法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思考它们的共性,体现探究的严谨性。【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的相关知识,经过一至三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对于热空气与冷空气不同的性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等性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与原因。[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表现出对热空气探究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10,[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热空气的性质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热空气的上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这一科学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知道热空气上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学生]塑料袋、纸蛇、细线等。[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看过《飞屋环游记》吗?现实生活中,让房子飞起来不太容易,不过我们可以这样飞——[PPT2出示]热气球上升的壮丽场景的图片:这是热气球,你知道哪些有关热气球的知识?2.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1.猜想热气球里面是什么:[PPT3出示]热气球在空中漂浮、上升的图片,凸显了热气球鼓鼓的状态。2.猜测热气球里的物质,为下一步探究做准备。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实验一: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PPT4出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PPT5出示]提醒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气球会上升。实验二: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模拟纸蛇转动的实验。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PPT9出示]提示学生进行实验成果交流。3.教师总结:酒精灯的火焰加热了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体积膨胀、变轻会上升,从而带动纸蛇转动起来。活动三:获得科学结论。1.学生总结两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3.教师课件出示实验结论[PPT11出示]: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是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4、请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热气球上升原理进行剖析[PPT12出示]。视频[PPT13出示]展示热气球升空过程。5、介绍孔明灯相关知识。活动四:找一找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1.[PPT15、16出示]笼蒸包子、烟囱的图片。2.学生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解释这几种现象。3.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三、拓展活动-----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人们需要让热气球下降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呢?查阅资料,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学后记】10,10.风的形成【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单元的第5课时,总第10课。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让学生解答关于风的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风的现象并想办法制造风,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之间的关系。再由此及彼,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生活中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探究海边的特殊现象——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风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冷热空气造成的空气流动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热空气可以上升”这一空气的重要性质,也给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从而对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知道自然界风的成因,理解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两面性。【教学准备】[学生]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2出示]风吹树叶图片,并利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谜底。2.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风的形成。二、活动过程活动一:那里有风?1.[PPT3出示]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2.[PPT4出示]小组讨论生活中哪里有风。3.[PPT5出示]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并上台演示,观察并思考形成风的条件。10,4.总结风的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流动。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1.[PPT6出示]小组讨论,猜想风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风的形成模拟实验。2.[PPT7出示]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完善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根据实验事实推广自然界风的成因的猜测。4.[PPT8出示]视频播放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5.[PPT9出示]教师进一步明确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1.[PPT10、11出示]自然界与风有关的图片(风力发电,帆船运动员利用风的力量鼓动帆船前行,一家人一起放风筝,台风过后树木被连根拔起砸到汽车的情景图)。2.学生分析风与人类生活的好处与坏处,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三、拓展活动-----了解海陆风的成因。[PPT12出示]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教学后记】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