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4.2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n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n教学提示认识“两点之间的距离”,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看图回答问题。教材呈现了“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路”情境图并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以走;(2)估计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中间的路,因为这条路直,走的比较短。活动二,实际测量。教材呈现了“从A到B的三条线”先估计,再测量的活动要求。目的是通过估计和测量活动,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同时也知道“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一、要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选取与呈现现实生活情景和生活现象作为学习的内容,可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 ,由“严肃” 变为“亲切” ,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愿意亲近数学,想学数学。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n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n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难点运用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直尺或教学挂图。学生准备:直尺。n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从你家到学校有几条路?你通常走哪一条?为什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回顾从家到学校的最短路线开始教学,为本节课学习新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做了有利的铺垫,为新知的学习从生活中寻找原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探究新知1、看图说话。师:课件出示教材例2《看图说话》图片 ,并提出问题:,(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师:读图,你能试着回答问题(1)吗?(师引导学生读图,指出图中有3条路)师:自己猜想回答问题(2)答案。(指明几个学生回答问题2,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师:现在,再次观察示意图,你能确定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吗?(课件出示从情境图中抽象出的示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预设)生1:小明一定会走中间的路,因为这条路最近。生2:如果时间不紧,也可能走两边的路。师生小结:无论小明怎样走,有一点是肯定的,中间的路最近。设计意图:先观察情境图进行猜想,然后观察示意图进行讨论和验证,从生活走向数学,经历具象观察到抽象直观观察的过程。2、量一量,从点A到点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师:课件出示例题:点A和点B的三条线中,哪条最短? 师:打开课本观察几何图,用手指出图中从A点到B点之间的三条连线。 师:估计一下这三条连线,哪条最短,哪条最长?在实际测量验证。 AB①=AB②=AB③=师生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并小结:两点之间的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师介绍: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设计意图:先指出每条路线的具体的线,然后估计每条路线的长短,最后测量验证得出结论(三)巩固新知1、教材39页“练一练”第1、2题。2、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3题。设计意图:1、第1题通过乘火车、乘汽车和乘飞机从北京到广州来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第2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在两点之间任意画出三条线,再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四)达标反馈1、填空。(1)连接两点可以画出( )条线,其中( )最短。 (2)两点之间( )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3)贝贝去图书馆,()路最近。, 2、判断。 (1)从济南去西藏,乘火车与乘飞机的路程是一样远的。( ) (2)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3、如下图,从A点到C点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线近?为什么?4、如图,一只蜗牛从A点到B点,请你画出蜗牛爬行的最短路线。答案:1、(1)无数线段(2)线段(3)②2、(1)×(2)×3、2条路直线距离最短4、(五)课堂小结师: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在谈收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中的困惑,在反思中梳理建构起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意义并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六)布置作业1、有人和你打招呼,你笔直向他走过去,这是根据数学中的什么知识?2.小兔子背着一筐苹果往家走,在他面前有三条路,那一条最短呢?3、有只虫子从一个山洞到另一个山洞寻找食物,有5条路可以走,你知道怎样走最近吗?用红色的彩笔画出来。4、小红从学校去图书馆有三条路可以走(如下图),她想尽快到达图书馆,你建,议她走第几条路?如果有不同于①、②、③的第④条路,你会改变对她的建议吗?答案: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B3、路线34、①不改变n板书设计4.2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1、两点之间的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n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学片断1、从生活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课件播放画面)有一组小朋友在做游戏,草坪里有一个牌子上写着:请爱护小草。草坪对面的小朋友也走过来做游戏,但是他没有从旁边的小路绕过来,而是从草坪上直接穿过来,草坪上留下了一串脚印。师:这个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旁边有两条小路他不走,他偏要从草坪上穿过去呢?(他是为了省时间,省力气,因为这条路最短)师:从这个情景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分析。(教师提醒学生:可以画个草图看一看,也可以走下座位演示),全班学生交流、概括,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体验感受规律。师:在本子上画两点间的连线,多画几条,看看哪条线最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尽情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师生总结: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3、培养应用意识。师: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生:修隧道、架桥……设计意图:教师适时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资源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4条路可以走,把最近的那条路所对应的字母方框涂黑。2、从数学乐园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三人以同样的速度跑向终点,谁先到达。请说明理由。4、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那条线?答案:1、2、描出的路线最近(如下图),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2号先到终点。4、③资料链接什么叫做几何学和几何图形?几何学是数学的一门分科,它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现实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 在我们的周围世界里,各种物体都具有形状、大小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课桌的桌面是长方形的,魔方的每个面是正方形的,各种车轮的形状是圆的。魔方有大小之分,魔方的面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汽车有大小,自行车也有大小,同样是车轮,大小也不相同。还应该看到,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着相互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前后关系和左右关系等。 公元前338年,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并加以系统整理,按照图形在平面或空间的形式,在几何学中分出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分支。由于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科学,根据研究结果加以抽象概括,便产生了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结合而成的,也是点、线、面的集合。一个图形所有的点,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等图形,都是平面几何图形。如果一个图形的点不全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图形就叫做“立体几何图形”,如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图形,都属于立体几何图形。关于几何直观关于几何直观,课标在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描述了其定义,阐发了其价值与作用: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段话是目前理解几何直观的最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课标在“学段目标”的“数学思考”中也提到几何直观,即第二学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第一,课标中的几何直观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作为过程,主要体现在“利用图形”(区别于文字、符号、表格等)来描述和分析问题上;作为结果,几何直观可以看成一种静态的能力或素养,当我们说“不同学生几何直观的水平不同”时,就是将几何直观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第二,课标中,对数学的描述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就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而言,“数与代数”侧重对数量关系的研究,“图形与几何”侧重对空间形式的研究。但就“几何直观”而言,和“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自然关系密切,却又不局限于这一领域的内容。这一点和“空间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空间形式可以用几何方法进行刻画,但几何方法的可见形式(几何图形)本身并不能立刻成为一种“直观”。学生可以看清楚一个图形,但他不明白该图形反映了空间中怎样的点、线、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不清楚该图形反映了机械运动下的几何不变性,那么此时的几何图形对他并没有直观的意义。换言之,直观可以付诸于感官的直接感知,但直接感知到的未必就有“直观”的含义,这取决于主体的认知水平和既有的经验积累。正因此,几何直观的教学,或者说在教学中的渗透,才显示出其必要性。第四,正因为几何图形未必能马上产生直观的效果,所以,对作为能力和素养的几何直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和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但几何直观又跳出了空间观念的限制,与之同源又逐渐分化。对此,从课标学段目标对“数学思考”的描述可以看到一点端倪:发展空间观念(第一学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第二学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第三学段)。第五,将几何直观用于描述和分析“非几何与图形”领域的问题时,恰恰最能彰显几何直观的价值。也只有在这样的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与能力,最终提升几何直观素养。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