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1《论语》六则
孔子及《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是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学思要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四)孔子说:“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这则主要谈要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即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六)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这则讲的是孔子终身学习,在人生各个阶段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正确方法
学习的正确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习效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个人修养
成语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中考必考虚词之、其、而、以、于、为
虚词“而”的用法而(连词)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③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④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⑤表示修饰,可不译。⑥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本课虚词总结而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顺承: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修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时习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可能看仔细。心和眼不专一,却只是漫不经心的朗读,决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哪里会不到呢?
抄写背诵课文
我们的活动就抄写一下课文,及注释,哈!!!!!!老师!这不很麻烦吗?不是孔子说了:学而时习之.咱和他好,做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