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升格训练一 <br />学会写作议论性散文 <br /> <br />一、统计表 <br />高考中各种文体的受青睐程度统计表 <br />表一:从总体上看 <br />文体 <br />比例 <br />平均分 <br />议论文 <br />28% <br />38.6 <br />议论性散文 <br />37% <br />44.5 <br />记叙性散文 <br />27% <br />43.1 <br />故事小说 <br />6% <br />43.5 <br />实用文体 <br />2% <br />36.5 <br />表二:从满分作文及59分作文看 <br />文体 <br />比例 <br />议论文 <br />14% <br />议论性散文 <br />40% <br />记叙性散文 <br />28% <br />故事小说 <br />4% <br />实用文体 <br />4% <br /> <br />二、什么是议论性散文 <br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br /> <br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br />三、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的异同点 <br />比较点 <br />议论文 <br />议论性散文 <br />内涵 <br />说理 <br />说理 <br />结构 <br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r />灵活自由 <br />笔法 <br />议论文笔法 <br />散文笔法 <br />语言 <br />严密平实 <br />华丽优美 <br />情感 <br />一般 <br />强烈 <br /> <br />结论: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是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br /> <br />四、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br />(一)议论性散文的结构框架 <br />第一节: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手法起势。 <br />第二节: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br />第三节:提出分论点一并论证。(选用一种论证方法,如面例式) <br />第四节:提出分论点二并论证。(选用另一种论证方法,如点例式) <br />第五节:提出分论点三并论证。(再选用一种论证方法,如引用式) <br />第六节:以华丽的语言收束并给人以启迪 <br /> <br />(二) 中心论点的提炼与表述 <br />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散文的基础。论点的提炼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外,更重要的是审准作文的题意。 <br />从话题作文的话题结构特点看,可分为词语型话题、句子型话题、关系型话题。近年关系型话题所占比例最大。 <br />词语型话题作文,中心论点可用其造句进行提炼。 <br />句子型话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br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中心论点。 <br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br /> <br /> <br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br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