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考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模拟试题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高考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模拟试题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br />姓名:_________‎ <br />学号:__________‎ <br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br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3分)‎ <br />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br />‎1.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br />A.1956&mdash;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r />B.1956&mdash;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br />C.1976&mdash;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br />D.1986&mdash;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br />‎2.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  )‎ <br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br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 <br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3~5题。‎ <br />‎3.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 <br />A.滥采矿产 B.过度农垦 <br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br />‎4.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  )‎ <br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br />‎5.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  ‎ <br />A.绿洲农业 B.河谷农业 <br />C.节水农业 D.高效农业 <br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6~8题。‎ <br />‎6.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br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br />‎7.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 <br />A.地形 B.降水 C.风力 D.洋流 <br />‎8.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 <br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r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br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br />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br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9~11题。‎ <br />‎9.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br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br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br />‎10.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 <br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br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br />‎11.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br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br />左图为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2~13题。 <br />12.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br />A.甲 B.乙 C.丙 D. 丁 <br />‎1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br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 乙地区沙化 ‎ <br />C. 丙地区荒漠化 D. 丁地区植被改善 <br />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以下14-15题。‎ <br />‎14.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br />A.黄土高原地区 B.华北平原地区 <br />C.西北内陆地区 D.南方低山丘陵区 <br />‎15.为避免该区域土地的进一步退化,下列做法合理有效的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br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乱砍滥伐 D.广泛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r />第 8 页 共 8 页 <br /> <br /> <br /> <br /> <br />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6~17题。‎ <br />表1‎ <br />土地覆被类型 <br />面积/万hm2‎ <br />沙 地 <br />‎468. 7‎ <br />草 地 <br />‎58. 8‎ <br />盐碱地 <br />‎32. 1‎ <br />耕 地 <br />‎16. 6‎ <br />沼泽地 <br />‎10. 7‎ <br />建设用地 <br />‎1. 4‎ <br />‎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 <br />‎16.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br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 <br />C. 保护沼泽地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