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08年郑州地区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br />地 理 <br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br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br />一、选择题(共50分) <br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br />人们通常以经度00,380N为极点,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如右图,P点为“陆半球”的极点,阴影代表“陆半球”)。据此回答1~3题。 <br />1.“水半球”的极点应为 <br />A.北极点 B.00,380S <br />C.南极点 D.1800,380S <br />2.“陆半球”极点和“水半球”极点始终相同的是( ) <br />A.地方时 B.正午太阳高度 <br />C.昼夜长短 D.自转线速度 <br />3.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br />A.北京夜幕深沉 B.全球恰好处于同一日期 <br />C.开普敦正值少雨季节 D.长江流域正值伏旱天气 <br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4~6题。 <br />4.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br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r />B.从东北流向西南 <br />C.从北流向南 <br />D.从南流向北 <br />5.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br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br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br />6.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br />A.山上植茶树,山下种稻棉 <br />B.山上修梯田,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br />C.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麦棉 <br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 <br />读下述资料,完成7~8题。 <br />驱车从甲地到乙地,早晨出发时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才曙光初露。还没有来得及寻找太阳,只见路边所有黑色的树枝全部变成了金枝铜干,……一个白天就这样火石电光般地匆匆打发了。大雾不知从何升起,……只能隐约看到昏黄的雾灯。车窗上又噼噼啪啪响起雨点,从此这雾再也不散,这雨再也不停。 <br />——节选自《行者无疆》作者 余秋雨 <br />7.资料中叙述的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br />A.12月 B.4月 C.7月 D.10月 <br /> <br />8.甲、乙二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的是 <br />A.极地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br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据此回答9~11题。 <br />径流带 <br />降水量(毫米) <br />径流深度(毫米) <br />蒸发量(毫米) <br />径流系数(%) <br />A <br /><200 <br /><10 <br /><200 <br /><10 <br />B <br /> <br /> <br /> <br /> <br />过渡带 <br /> <br /> <br /> <br /> <br />C <br /> <br /> <br /> <br /> <br />D <br />>1600 <br />>900 <br />>700 <br />>60 <br />9.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br />A.流水利用 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br />C.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 海浪作用 <br />10.与表中B、C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br />A.荒漠 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针叶林 <br />C.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r />11.表中B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可行性措施是 <br />A.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治土地荒漠化 B.保育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br />C.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D.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瓜果棉等特色产业 <br />下图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 <br />12.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br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r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br />C.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br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br />13.据图判断,“≥5℃”的海区在赤道上延伸约 <br />A.3500km B.4500km C.5000km D.5500km <br />14.下列关于赤道附近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br />①A地降水增加,气...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