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模块一 地域分异规律 <br>
地域分异规律 <br>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br>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br>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br>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br>
定 义 <br>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br>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br>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br>
影响因素 <br>
<br>
主导因素 <br>
热量(太阳辐射) <br>
水分(海陆位置) <br>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br>
重要因素 <br>
水分 <br>
热量 <br>
成因总结 <br>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br>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br>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br>
分布特征 <br>
延伸方向 <br>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br>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br>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br>
更替方向 <br>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br>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br>
从山麓到山顶 <br>
典型地区 <br>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br>
中纬度地区 <br>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br>
典型案例 <br>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r>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br>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br>
<br>
简单图式 <br>
<br>
<br>
<br>
<br>
空间规模和尺度 <br>
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异规律 <br>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 <br>
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br>
1、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 <br>
<br>
<br>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br>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br>
形成原因 <br>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br>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br>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br>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br>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br>
<br>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br>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br>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br>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br>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r>
热带雨林带 <br>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br>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br>
热带稀树草原带 <br>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br>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br>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br>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br>
热带稀树草原带 <br>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br>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br>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br>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br>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br>
温带荒漠带 <br>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br>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br>
(2)“ <br>
<br>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br>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br>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br>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br>
判定南北半球 <br>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br>
判定热量带 <br>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br>
判断纬度高低 <br>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br>
判断阴阳坡 <br>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br>
4.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br>
温度(热量或纬度) <br>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br>
降水因素 <br>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br>
地貌因素 <br>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