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年度高考地理一模试题(上海卷)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2017年度高考地理一模试题(上海卷)

2017年度高考地理一模试题(上海卷)

  • 2023-05-10 03:04:02
  • 12页
  • 773.50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br />上海 <br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 <br />地 理 试 题 <br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br />第I卷 选择题 <br />一、选择题:(共75分)‎ <br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 <br />‎1.右图所示为绘制于唐朝初期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有人认为:&ldquo;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rdquo;。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 )‎ <br />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结果 <br />‎2.对古诗&ldquo;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rdquo;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br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br />C.土地兼并严重 D.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 <br />‎3.当今炮火纷飞的伊拉克位于两河流域,它是哪一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 <br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王国 C.古代印度 D.古希腊 <br />‎4. 下面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 <br />A.夏商西周 <br />B.春秋战国 <br />C.秦汉三国 <br />D.两晋南北朝 <br />‎5.秦始皇&ldquo;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rdquo;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br />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 <br />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 <br />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r />D.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 <br />‎6.&ldquo;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rdquo;对于此诗的正确理解是( )‎ <br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荐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r /> <br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br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多怯于外侮 <br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胜战争 <br />‎7.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ldquo;参考文献&rdquo;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br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br />‎③《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br />据此判断,研究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br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r />B.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br />C.古代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br />D.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 <br />‎8.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br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br />C.行政运作程序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br />‎9.一位西方学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质》中讨论城市的起源时说:&ldquo;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rdquo;他所说的城市属于( )‎ <br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中国 D.近代的美国 <br />‎10.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br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br />‎11.&ldquo;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地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hellip;&hellip;思有以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帝师。&rdquo;这里的&ldquo;官&rdquo;隶属于( )‎ <br />A.宣政院 B.理藩院 C.中书省 D.行中书省 <br />‎12.据说,中国人贴春联这一习俗始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春联要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ldquo;万年红&rdquo;(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br />A.强调&ldquo;朱&rdquo;姓的尊贵和显赫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