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料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代都邑及近郊称国,近郊以外广大地区称野。国人受教育,可担任官职,但要服兵役,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人属被征服种群,居住城外,向国人提供粮食与劳役,没有政治权力,不准受教育也不服兵役。这表明,国野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建构了中央直管属国的朝贡体系C.是军政合一的异化D.具有城乡对立和分而治之的特征【答案】D2.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的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为强国,而晋则被卿大夫韩、赵、魏三国所瓜分。导致晋国与秦楚命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设县最初目的存在差异B.坚持了传统的分封制C.对地方势力的有效掌控D.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答案】C3.战国各国实行的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这说明授田制()A.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移B.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C.租税同源租高税低的特点D.重租赋而轻役的特征【答案】B4.墨子的社会理想是“兼爱”,他还认为:“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反映出墨子()A.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B.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D.崇尚天志非命的宗教思想【答案】A5.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推分户令。有学者认为:小家庭中仅有的一个男丁,要么耕要么战,强制分户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方面。学者意在说明()A.商鞅是一位功利主义者B.强制分户令不符合变法的宗旨\nC.分户令不是惩罚性法令D.小家庭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挑战【答案】B6.秦始皇创制了六枚一套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由此可知,这套“御玺”()A.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表明皇帝是秉承天命的真龙天子C.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D.构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答案】C7.如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据表可知,汉朝边疆治理()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题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A.呈现出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B.指导思想是修文偃武守在四夷C.方略是镇抚相济和以政立教D.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答案】D8.周代,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西汉,官营手工业生产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并立法实行盐铁专卖等制度。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A.生产最终目的是盈利B.开了政府垄断手工业的先河C.官营工商业快速发展D.手工业工艺精湛且不计成本【答案】C\n9.东汉时趋于严密的察举制也发生一些变化。光武帝主张德行为首“以德取人”,顺帝时出现“以文取人”;东汉末,察举制遇到了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东汉()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选择权下移成为世族维护特权的工具C.察举标准太过单一D.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A10.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B.彰显政权的合法性C.规范统治阶层的伦理秩序D.重塑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11.南朝使用衣料质地有很大的讲究,锦绣绮罗一类质地精良的丝织品被视为上服,只有上层人物可以穿用;而麻布粗纱一类质地粗疏的织品被视为下服,禁例规定只许平民百姓穿着,两者的界限是不能随便混淆的。这反映出,当时()A.报装材质明贵贱长短显身分特征B.服饰变化是新观念的象征C.服饰是等级社会外在形制的标志D.服装配件的进一步精细化【答案】C12.如表是《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可用于说明()时间全国总人口长江流域占比珠江流域占比黄河流域占比公元2年约5900万23%2%75%公元750年约5300万36%3%61%公元1078年约9000万58%7%35%A.三次人口大迁徙趋势是由北向南B.人口迁移带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C.连年战乱造成黄河流域人口锐减D.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北人持续南迁【答案】B13.\n唐初版图不断扩大,导致帝国长期受到回纥、南诏和吐蕃等的威胁。唐玄宗时设立了十个军事重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多万,至于唐朝中央控制的军队,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C.解决了传统军事格局弊端D.直接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答案】B14.唐《内人双陆图》(已失传的双陆棋,传说始于天竺,是掷骰行棋的游艺),盛装贵妇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这幅作品体现了()A.贵妇们崇尚奢靡的生活风气B.人物画重神轻型的造型理论C.审美观秉承前代胡风壮硕美D.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答案】D15.为避免农民战争的爆发,历代统治者都曾经着手抑制兼并以巩固统治。乾德四年宋太祖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采取了不抑兼并政策。这一变化()A.推动工商业发展B.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缓和了社会矛盾D.减少了政府的田租收入【答案】A16.朱熹编写蒙学读本《小学》,内篇有《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五伦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身养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稽古》记载古代前贤的崇高德行。外篇有《嘉言》《善行》。这表明朱熹()A.重视行为和家庭教育结合B.看重历史教育意在传承先秦儒学C.注重伦理道德和正面教育D.穷理与笃行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论\n【答案】C17.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A.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B.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C.集体主义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D.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答案】D18.元姚燧评述:“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一由儒(校官及品者提举),一由吏”。选举制还规定: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考三场。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在右榜;汉人、南人在左榜。这反映出元代()A.轻视科举且有民族歧视色彩B.选官原则公平公正C.考试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D.科举为主宿卫为辅【答案】A19.永乐九年刑科署曹润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奉圣旨,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都杀了。这表明当时()A.禁戏政策改变了戏剧的文坛地位B.世俗文学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戏剧文化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束缚D.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了戏剧发展【答案】C20.明中期以来,“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多行使洋钱”,官民交易、完粮纳税、商业记账等多以外国银币结算。明末,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铸银元。由此可知,明朝()A.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初步构建B.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C.实现从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转型D.海上贸易盛行大量白银流入【答案】A21.明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并入田赋按土地大小征税:取消力役,以官府雇佣的形式代替;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改革后使无地的百姓缴纳税款的负担减少,地主官绅缴纳的税款增多,也遏制了土地的兼并。这说明,一条鞭法()A.平衡了税收负担促进税负公平B.强化了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C.取消力役徭役减轻了人民负担D.实质是对赋税承担者重新洗牌\n【答案】A22.康熙帝设南书房,“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入值翰林陪君王读书研学,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雍正设“军机处”,立军机大臣等专职,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这一变化()A.说明权力分配导致了皇权弱化B.是封建制走向衰落的政治反映C.表明决策权执行权可以绝对分离D.形成了一文一武权力制约格局【答案】B23.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徽商所建会馆供奉的多数是“朱子”,许多徽商心里,“右贾”更“右儒”,“富而教不可缓”,他们一旦经商稍富,立即将资金投入到家族子弟的教育上来。这一行为()A.迎合了统治者思想专制需要B.大大提高民间文化水平C.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有利于资本扩大再生产【答案】C24.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进行考订,还征集了许多新内容,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著作。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质疑流传数千年的脏腑学说,将人体内脏解剖研究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种,极大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据此可知,清代医学()A.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C.著作凸显中西医融会贯通D.种类繁多且医著普及【答案】A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和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动荡时期,……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家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是顺化。道家讲修身之德“谦卑”:强调自修,保持内心的极端平静;主张“人性本真”: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讲为政之德“无为”和“不争”的官德:\n草重自然发展规律,不人为地强力干扰,为官者要谦和地对待下属和民众;主张应世之德“宽容”:待人以仁慈和宽厚;道家的淡泊功名,致虚守静,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也十分有益。——摘编自《儒道两家德育思想的比较》和《道德经里的德育思想》材料二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做出多方面的反省。王夫之提出了“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主张,力图复兴经学;顾炎武则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人们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恢复经典本义,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成为主要治学方法。——摘编自《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和道家在道德教育思想上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理学反思表现及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1)相同: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都追求洁身自好的修身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倡导“民本”均主张和睦相处的人际观;都有“天下为公”的理想。(任答3点)意义:儒家仁礼和民本思想,促进社会内在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借鉴意义;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有利于激发当代人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主张,有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重礼轻刑理论,为现代司法建设提供借鉴;把握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任答3点)(2)表现: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和振兴;学风更偏向于务实求真(经世致用)批判理学蕴含的佛道思想;考据学逐渐兴起。(任答3点)原因:明清社会转型之际,具备思想自由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和西学的影响;理学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空谈误国冲击学风和政风的转变;唯心主义理学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学者的质疑精神和考据学的不断发展。(任答3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延续时间最久,又最能够持续改进的制度。为了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中国古代政治家十分重视国家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设计的核心就是分权制衡。中国古代制衡管理模式主要有:帝王式三权分立制衡;皇族、功臣和外戚间力量的制衡;朝中文武分权制衡;内廷和外廷之间的平衡;谏臣对权臣的制衡等。——摘编自《古代制衡管理模式值得借鉴》\n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诸多特点,围绕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特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论题需写明制度与特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精致的文武分权制衡。说明:宋初,为避免分裂割据,创新了古代的三权分立机制。官僚制度改革实行分化事权,枢密院管军、三司管财、中书省只剩民政,形成二府分掌军政的格局;为防宰相擅权,设副手参知政事分割其民政权。宋还推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是君主集权的延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采取兵权宜分策略,推行三分制即:枢密院掌发兵权、三衙握统兵权、兵部只统民兵和厢兵,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在军制上遵循强干弱枝,京城同外地各驻十万余禁军保持均衡,通过更戍法使将官和地方藩镇再也无力抗衡朝廷。总之,宋以文制武防范武官,多重监察制衡文官,虽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但过度分权导致庸政,使宋长期陷于积贫积弱局势中。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763年,唐代宗升任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史之乱后物价飞涨、财政极度困难,刘晏“以养民为先”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为提高运粮效率,改革漕运,改直运法为段运法,降低了运费。削减盐务机构,调整食盐专卖制度,国家掌握统购、批发环节来控制盐政,在各地设常平盐仓,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他改革财政体制,建立经济情报网。在诸道选勤廉干练的士人管理诸巡院,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等。推行常平法,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谷贱伤农、水旱民散,他还在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使唐朝经济迅速恢复。780年,刘晏因杨炎所陷被害,抄家财物唯书两车粮食几斛。——摘编自《中唐刘晏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1)改革措施:兴漕运,省费用;改盐政,兴市场;行常平,养生息;收情报,备灾荒。(任答3点)(2)原因: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顺应历史发展,因时改革;遵循经济规律,措施行之有效;锐意改革,善于用人;勤于政务,廉洁奉公;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任答4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