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绘画精神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心画。心画,是中国绘画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是从写实到写心的过程,以元代为分水岭。元代之前,追求形似,师法造化,是写实性绘画;在元代,绘画表现心灵,叫作心画。在元代文人的著作中,绘画被看成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如同书法那样,绘画再现的一面被贬低了。这种看法在元代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元代画家的作品中,没有杀戮,没有死亡,没有流血,没有废墟,没有饥饿,只有清风明月,平山秀水,梅兰竹菊。更为奇怪的是,那墨梅不是残梅,不是“雨骤风狂花尽落,雷鸣电闪人驻足”的梅。王冕笔下的梅,竟然是繁花似锦,千朵万朵,竞相怒放,生意盎然。这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哪里是“天翻地覆”的元朝,分明是汉唐盛世;哪里是国破家亡的画家,分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新科进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元代汤屋在《画鉴》中,深刻地揭示了王冕创作《墨梅图》的奥秘,他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写梅”与“画梅”有什么区别?写者,泻也,泻自我之情也。王冕笔下的梅花,不是对国家命运的愤慨,不是对人民灾难的叹息,也不是对前途迷茫的无奈,而是对纯洁心灵的表现。只有繁花似锦、生意盎然的梅花,才能够表现画家那蔑视权贵、不慕名利、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的纯净心灵。中国画学突出一个“心”字。绘画不是摹仿,是“心造”,画境就是心境。画中的气象氤氲,原是心中的灵韵磅礴;画中的古木萧疏,原是心中的高逸耿介;画中的一轮寒月,原是心中的纯净无尘。(摘编自杨琪《中国绘画的精髓》)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打开了国际艺术视野。一方面,中国美术开始迈向多元艺术观念与多样艺术风貌并置的发展生态,并逐渐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形塑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美术的这种国际化并未完全被同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国当代美术把艺术人文关怀的个体性更多地移向了对社会公众——“人民”\n这个更能体现国家与民族意识的概念,把艺术的实验与探索更多地聚焦在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传统的守正创新上,而不是把媒介的无度泛用和观念的高度抽象作为艺术创新的唯一尺度。人物画对工农兵形象的塑造、山水画对山川巨变的描绘,使传统文人画的自我欣赏、自我寄寓和自我娱乐变成现代中国社会人民精神风骨的表现和亢奋激越情感的抒发,其诗意的栖居已不是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一个民族奋斗精神的诗画凝固。五四新文化运动擘画的“美术革命”,至此才因表现这个社会的主体精神而开始实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深刻转型。传统文人笔墨在借鉴西方写实造型或形式结构之中改变的只是“怎样表现”的外在形态,而“表现什么”才真正赋予当代中国美术以磅礴的内在精神意蕴,传统笔墨也因表现人民朴素却伟大的精神情感而发生了根本的审美品质与美感经验的转换。“大众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美术最重要的艺术品质,这不仅决定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型,而且决定了外来美术的民族化重生与本土化再造。因为,人民的定义对中国文化艺术来说,必然标志着这种艺术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气派。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外来传统美术、现当代美术在中国均获得了跨文化发展。也即,外来美术因播种在中华民族这块文化土壤上并因表现当代中国的现实人文关怀而得到崭新增长与创新活力。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尊重人类劳动创造美的基本规律,尊重人类已有的艺术历史与文化积淀,从社会现实尤其是从人民生活的现实境遇之中汲取变革的力量源泉。如果像西方某些批评家所宣扬的当代艺术是大众媒介呈现的绝对理念的显现,是艺术哲学化的一种艺术史的必然转向,那么,这种艺术的当代性只能远离社会现实,远离这个社会存在的主体——人民。因为,这种艺术的大众化所表达的、所信奉的是超越了人民思想界限的另一种艺术贵族的“乌托邦”。对艺术“源泉论”的违背,或许是对远离了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主体的一种荒诞艺术创新的证伪。中国当代美术与世界艺术的同步并不意味着消解自主创新的探索,而艺术“源泉论”正是人类在媒介传播与图像生产的发达时代探寻另一种当代性发展的理论基石。(摘编自尚辉《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基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写实性绘画追求形似,师法造化,而心画则表现心灵,两者以元代为分水岭。B.传统笔墨发生根本的审美品质与美感经验的转换正是因为表现了人民的精神情感。C.中国绘画不仅是摹仿,更突出一个“心”字,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画境就是心境。D.外来美术的民族化重生与本土化再造由当代中国美术的“大众化”艺术品质所决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重在阐明中国绘画心画这一最突出的特点,与材料二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元代画家作品中没有痛苦悲观,只有对纯净心灵的表现,这是心画特征的有力证明。C.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深刻转型源于开始表现现代社会人民精神风骨,抒发亢奋激越情感。D.西方宣扬的艺术理念无助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守正创新才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出路。\n3.下列画论,不符合中国画心画特点的一项是()A.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B.笔墨之妙,画着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C.千山万山归为一山,实乃胸中之山,笔落纸上,心游万仞,树石云水,俱无定形。D.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所在皆为意也。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手法。5.习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地“大有可为”?【答案】1.C2.D3.A4.引用论证,论证了王冕所画的梅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举例论证,列举了汤屋《画鉴》,论证了王冕画梅的特点,从而揭示中国画心画的特点。对比论证,元代画作的特点与其他作品对比,从而突出元代画作的特点。5.把艺术发展推向国际视野;把艺术人文关怀的个体性更多地移向人民;守正创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中国绘画不仅是摹仿”错误。原文“中国画学突出一个“心”字。绘画不是摹仿,是‘心造’,画境就是心境”可知中国绘画不仅是模仿。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西方宣扬的艺术理念无助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错误,原文“中国当代美术与世界艺术的同步并不意味着消解自主创新的探索,而艺术‘源泉论’正是人类在媒介传播与图像生产的发达时代探寻另一种当代性发展的理论基石”表明西方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以另一种形式起到基石作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的能力。BCD均符合中国画心画的特点。A.主要说绘画的虚实相生,并无体现画境就是心境,即心画的特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n引用论证,引用“雨骤风狂花尽落,雷鸣电闪人驻足”,论证了王冕笔下的梅不是残梅,而是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梅花,从而更好的论证在元代画家的作品中,没有杀戮,没有死亡,没有流血,没有废墟,没有饥饿,只有清风明月,平山秀水,梅兰竹菊,更有说服力。举例论证,列举了汤屋《画鉴》,论证了王冕画梅的特点,从而揭示中国画心画的特点。对比论证,“在元代画家的作品中,没有杀戮,没有死亡,没有流血,没有废墟,没有饥饿,只有清风明月,平山秀水,梅兰竹菊”元代画作的特点与其他作品对比,从而突出元代画作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中国美术开始迈向多元艺术观念与多样艺术风貌并置的发展生态,并逐渐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形塑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当代美术的这种国际化并未完全被同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鲜明特征”表明要把中国的美术推向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自身的特点。“‘大众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美术最重要的艺术品质,这不仅决定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型,而且决定了外来美术的民族化重生与本土化再造。因为,人民的定义对中国文化艺术来说,必然标志着这种艺术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气派”说明“大众化”对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艺术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人民,做符合大众的内容。“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尊重人类劳动创造美的基本规律,尊重人类已有的艺术历史与文化积淀,从社会现实尤其是从人民生活的现实境遇之中汲取变革的力量源泉”,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懂得创新,不过不可本末倒置,只顾一味创新,丢了根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断魂筑蔡楠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n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n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薰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薰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参与了政治!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C.高渐离改名为“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7.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易水歌》,从而暴露了身份。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n8.文中高渐离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史记》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放弃了生活的尊严”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可知,高渐离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痛,并没有因为生活自甘堕落。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说法有误。高渐离许久不弹筑,再次拿起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一方面是出于对音乐的尊重,就如古人重视祭祀,凡祭祀必沐浴斋戒;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不需要再过隐姓埋名的生活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得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n“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从他后面缅怀荆轲,以及文章后面他不惜牺牲生命刺杀秦始皇报仇的行为,可以看出他重情重义。原文中“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虽然高渐离后来到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身边击筑,在外人看来似乎飞黄腾达,但高渐离最终却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高渐离能看到的事物,也能看到高渐离看不到的事物,甚至还能通晓高渐离的内心所想,如“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从他身边与之形影不离,能充分体现高渐离音乐人,并且也是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疾笃。及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及霸业已定,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又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权,居大镇,军政在吾,安得为其子奏请!”\n乃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帅数百人戍石门镇。嗣源忧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是岁大饥多流亡,租赋不充。军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老弱采蔬于野,百十为群,往往馁死,流言怨嗟,而帝游畋不息。宰相惧,帅百官上表言:“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贩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上即欲从之,刘氏曰:“吾夫妇君临万国,虽藉武功,亦由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须臾,出妆具及三银盆、皇幼子三人于外曰:“人言宫中蓄积多,四方贡献随以给赐,所馀止此耳,请鬻以赡军!”宰相惶惧而退。同光四年三月,李嗣源反。夏四月丁亥朔,帝于乱中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节选自《旧五代史》,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B.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C.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D.今租庸已竭/内库有馀诸军/室家不能相保/傥不赈救/惧有离心/俟过凶年/其财复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代,特指帝王逝世。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后遂沿用下来。B.丁酉,属干支历法。干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用来纪日。C.指挥使,官职名。五代时期,以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指挥使为最高长官。D.“光武之膺图受命”中“膺”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膺”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庄宗即位初期,勤政爱民,每逢路边饥寒交迫之人,一定会下马亲自安抚慰问。B.唐庄宗霸业稳定后,开始宠幸伶人,他经常与俳优在庭中表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C.唐庄宗没答应李嗣源上书的请求,反而贬黜了李从珂,让他率领数百人戍守石门镇。D.国家遭遇灾年,收成不好,租税不够,刘皇后拿出梳妆用具等私人物品,欣然出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2)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14.史臣用“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一句感叹庄宗得天下难、失天下易。请结合全文,概括唐庄宗失天下的原因。\n【答案】10.C11.D12.D13.(1)也有的朝臣为了求得恩赏和提拔,反而依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2)难道不是因为快速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建国时的艰难?14.宠幸伶人,伶人因此当权;刚愎好胜,不愿意权归臣下;听信伶人谗言,对过去那些老的将领颇疏远忌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收上来的租税已经用完,内库还有剩余,各军的家室都不能相保,如果不赶快赈救,怕有离心。等到过了灾年,钱财又会收集上来。“内库有馀”主谓宾结构齐全,且“诸军”是“室家”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诸军室家不能相保”主谓宾结构齐全,“傥”在此处表假设,是“假如、如果”的意思,“不赈救”即是假设的情形,因此“傥”应该断在下句,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光武之膺图受命”的意思是像汉朝的开国之君一样受命于天巩固统治。“膺”在此处应是“接受、承受”之意。“以手抚膺坐长叹”意思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膺”在此处应是“胸”之意。两者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刘皇后拿出梳妆用具等私人物品,欣然出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上即欲从之,刘氏曰:‘吾夫妇君临万国,虽藉武功,亦由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须臾,出妆具及三银盆、皇幼子三人于外曰:‘人言宫中蓄积多,四方贡献随以给赐,所馀止此耳,请鬻以赡军!’”宰相惶惧而退”可知,国家遭遇灾年时宰相率百官请求皇帝赈济百姓,刘皇后不同意,她拿出私人物品表明所剩下的只有这些了,请把这些东西卖掉来赡养军队,就是她不同意赈济的托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n(1)“相”,偏指一方,指伶人;“希”,希求;“货”,财物。(2)“岂”,难道;“骤”,快速的;“逸”,淫逸;“栉沐”,此处形容奔波劳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及霸业已定,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可知,霸业已定,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依据原文“又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可知,后唐帝性情刚愎好胜,不愿意权归臣下,到了洛阳之后,听信了伶人宦官的谗言,对过去那些老的将领颇疏远忌恨,形成隔阂,以致最后旧将李嗣源反叛起兵。参考译文: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天祐五年一月,武皇病重。武皇死后,庄宗便在晋阳即王位,时年二十四岁。于是下令全国,严禁贼盗,抚恤孤寡,个把月时间,民俗大变。庄宗每次外出,路上遇到饥寒的人,必会停马询问,因此人心大悦,王霸之业,从此有了基础。等到霸业已定,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大臣都非常愤恨,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也有的朝臣为了求得恩赏和提拔,反而依附于伶人,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后唐帝性情刚愎好胜,不愿意权归臣下,到了洛阳之后,听信了伶人宦官的谗言,对过去那些老的将领颇疏远忌恨。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初五),他上表请求调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这样对他照顾家里比较方便。后唐帝看了之后很生气地说:“李嗣源掌握兵权,身居大镇,军政大权在我手中,他怎么能为他的儿子提出请求呢?”于是贬李从珂为突骑指挥使,让他率领几百人戍守在石门镇。李嗣源对这件事又担忧又害怕,上书申辩,很长时间才缓解了和后唐帝的关系。这一年,庄稼收成不好,老百姓离乡背井,收上来的粮租赋税很不充足。士卒们由于缺乏粮食,有人嫁妻卖子;年老和体弱的人们在野外挖采野菜来充饥,有的十几人为一群,有的百来人为一群,这些人往往被饿死在外,人们经常慨叹愤恨,后唐帝却在外面不停地游玩打猎。感到害怕,就带领百官上奏后唐帝说:“现在收上来的租税已经用完,内库还有剩余,各军的家室都不能相保,如果不赶快赈救,怕有离心。等到过了灾年,钱财又会收集上来。”后唐帝打算听从他们的意见,刘皇后说:“我们夫妇以君主身份面临万国,虽然借助了武力的功劳,也是由天命安排。命运既然由天掌握,人们能把我们怎么样?”不一会儿,她把梳妆用具、三个银盆以及皇帝三个幼小的儿子抱到外面说:“人们都说宫中的积蓄多,但四面八方来的贡献随时都赏赐下去,所剩下的只有这些了,请把这些东西卖掉来赡养军队。”宰相听后十分害怕地退出宫。同光四年三月,李嗣源谋反。夏四月一日,皇帝在叛乱中被流箭射中,在绛霄殿廊下驾崩。\n史臣说:“庄宗因有宏大的谋略在河、汾起兵,因奋力作战平定了汴、洛地区,家仇报了以后,登上帝位。即使像夏朝国君一样享受祭天时以先祖配祭,像汉朝的开国之君一样受命于天巩固统治,也没有不可的。但是得天下如此劳苦不易,失天下为何如此迅速?难道不是因为快速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奔波劳苦的艰难?静下来思索,这道理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明显的警惕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送述古【注】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注】述古,即陈述古,时由知杭州改知应天府,为苏轼好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回首望向临平,乱山遮眼,只看到了临平城看不到居民,顿生悲伤。B.“一枕初寒梦不成”一句表达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清冷孤寂的心情。C.“今夜残灯斜照处”与《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在写法上异曲同工。D.本词虽抒离情,词风却一改前人的柔媚哀婉,读来文笔飘洒,情真意切。16.苏轼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写“多情多感”之词,本词是如何表现离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这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景物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回答善于运用叠词,借景抒情,借清冷孤寂的哀景,表现出作者在友人离别后的感伤之情也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只看到了临平城看不到居民”说法错误,“居人”不是指居民而是指述古。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和情感分析鉴赏能力。此词中,词人将山塔、秋雨拟人化,以此表达其在临别之际的内心感受,虽无缠绵哀怨,却将读者带入离别的伤感情境之中,表现出词人不凡的文字功力。\n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下片开始描写词人在归途中思念友人的情态。“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词人在归途中,一路都吹着凄凉的晚风,令人感到微微的寒冷。夜晚的枕头也有些冰凉了,词人躺在上面辗转反侧而无法入睡。此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渲染了词人此时悲凉的心境。“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豆的灯光发出微弱的荧荧光芒,窗外的秋雨已经停了下来,可是词人却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静静地流淌。这里选用了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令读者更加直接和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思念之苦,令人为他们的分离深感惋惜。“荧荧”,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既指残灯斜照之光,又指泪光。生动表现出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的情状。“寒”、“残”、“斜”营造了别离后孤寂凄寒的意境,传递出词人的哀伤、担忧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文人雅士日常所好,实则写出诗人客居临安时的闲极无聊。(2)《石钟山记》中充满求真辨伪的旨趣,“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郦道元和李渤两人缺乏深入考察精神的不赞同。(3)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称“沧海”,常见于唐宋诗词,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矮纸斜行闲作草②.晴窗细乳戏分茶③.盖叹郦元之简④.而笑李渤之陋也⑤.东临碣石⑥.以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矮”“戏”“盖”“陋”“碣”“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初到青海工作时,年轻的吴天一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①\n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医学研究工作②。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常年与高山、冰川、雪地、草原为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他曾多次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次与死神③,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然而,这些从未牵绊他征服险峰的脚步。60多年来,不仅他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还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1990年,他在国内首次组织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获取了大量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学资料,为高原医学做出特殊贡献。2001年至2006年,青藏铁路施工期间,吴天一创造了以100%的成功率抢救了高原肺水肿患者千余人,让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注意语意连贯。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60多年来,他不仅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还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B.60多年来,他不仅踏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C.60多年来,不仅他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D.60多年来,不仅他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还踏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答案】18.①矢志不渝②举步维艰③擦肩而过19.①吴天一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②他以100%的成功率抢救了高原肺水肿患者千余人;③他让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说吴天一下定决心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攻克“高原病”,能够体现其“守护”坚定态度的成语是“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n第二空,已经是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说明医学研究工作进展十分艰难,可以用“举步维艰”。举步维艰: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第三空,此处是说吴天一曾多次遭遇车祸,两次都差点死去,可以用“擦肩而过”形容他与死神距离很近的状态。擦肩而过:挨着肩而溜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找出句子主干,画线句主干是“吴天一创造了奇迹”,可见“高原医学史上的”也加进去,变成“吴天一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然后找出修饰语,第一个修饰语是“以100%的成功率抢救了高原肺水肿患者千余人”,变成句子需要加出主语“他”;第二个修饰语是“让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变成句子需要加出主语“他”。这样变成三个短句:①吴天一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②他以100%的成功率抢救了高原肺水肿患者千余人;③他让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当两个句子前后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到主语后面,可见“不仅”应放到“他”后面;“在天山、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与“踏破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应调换顺序;搭配不当,“踏破……大部分地区”中应将“踏破”改为“踏遍”。全部修改正确的是B。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播,王亚平演示了温热的“冰球”结晶实验。结晶是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向液体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溶液就会达到饱和状态。只有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质才会出现结晶沉淀。①,它就会继续溶解,不会结晶。而环境变化会改变这个状态,比如温度降低,就会使溶质溶解度变低;又或者水分蒸发,就会使液体分子减少,这时就变成了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核干扰,就能迅速打破它的稳定状,②,同时还会释放出热量。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晶体会因容器形状不同形成不规则形状;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③\n,可以悬浮在半空自由生长,像雪花一样均匀地分布在液体里,形成一个完美的“冰球”。“天宫课堂”仍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在轨科普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天宫课堂”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幕又一挑,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B.宋恩子:你还想拒捕吗?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C.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一个“完人”了。D.“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如果溶液未达到饱和状态;②析出大量晶体;③晶体并不受容器的限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否定讽刺。D.表示引用。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只有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质才会出现结晶沉淀”可知,溶质出现结晶沉淀的前提条件是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由此推出“不会结晶”的前提条件是“溶液未达到饱和状态”,再结合“就”可知,空缺处需加上关联词“如果”,因此填写“如果溶液未达到饱和状态”一类的句子。第二空,由“就能迅速打破它的稳定状”可知,结晶核的干扰导致结晶沉淀溶解,因此会释放出大量晶体,因此填写“析出大量晶体”一类的句子。第三空,由“而”可知,前后句为转折关系;前文说“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晶体会因容器形状不同形成不规则形状”,由此推断出“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晶体不受容器的限制,因此填写“晶体并不受容器的限制”一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n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陆游曾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莎士比亚说“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明代《古今贤文》有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狄德罗说“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由此可见,先哲们或重实践,或重理论。其实无论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更多时候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理论与实践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结果害人害己。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扩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赵国亡国。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指导的战争才是胜算大的。像廉颇虽是赵国老将,理论知识也许不如赵括记诵丰富,但是廉颇有着攻城掠地的丰富实践经验,他带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从兵书上背的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积累。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的,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实践的人\n反之,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治愈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之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的成功。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所以说,实践与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正闪光的理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陆游“绝知此事要躬行”和莎士比亚“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古今贤文》“一心只读圣贤书”和狄德罗“一个理论上的证明更能打动我”则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对于此,材料并没有从某一方的角度,褒理论贬实践或褒实践贬理论,而是指出理论与实践应该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一个人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所以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理论经验。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而且,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综合上述观点,考生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综合立意。考生可以写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理论靠实践检验,有理论更要有实践等;也可以探讨一下如何真正获取真知实现成功的途径,如前人已经验证过的理论,我们如果还要用实践去获得,则是最大的浪费,所以通过阅读等途径获得理论是一种捷径等。立意:1.理论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理论也要实践。2.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n3.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