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2-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或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选、错选和多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40分)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上制取氧气B.煤气燃烧C.木炭吸附色素D.玻璃破碎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氧B.大理石C.净化了的空气D.矿泉水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是( )A.氨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4.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B.H+C.H2D.H2O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C.汽油挥发﹣分子间间隔改变D.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6.为保护环境,提倡使用“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无铅汽油”,这里的氟、磷、铅是指( )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 7.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进入溶洞之前应先做灯火实验B.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露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C.电路失火,可以用水灭火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8.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A.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B.使用双面纸张C.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露天焚烧垃圾或农作物的秸秆 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n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O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D.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实际质量为16.00g 10.下列化学用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B.ZnC.N2D.CO 11.下列关于O2、CO2、S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B.都是氧化物C.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D.相同数目的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氧原子 1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液体B.点燃酒精灯C.称量氯化钠固体D.加热固体 \n13.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发现: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冒出大量白烟;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下列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1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听不到响声D.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5.镁元素与钠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16.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C+O2CO2B.2CO+O22CO2C.2H2+O22H2OD.CH4+2O2CO2+2H2O 17.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B.现代化学技术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水转化为燃油C.CO2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大气中CO2越少越好D.海洋深层储存的“可燃冰”是未来可以代替化石能源的新能源\n 18.据2022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报道:液化石油气掺入二甲醚(C2H6O)成行业潜规则,二甲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有腐蚀性,严重时会造成爆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甲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C.二甲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二甲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19.下列物质的鉴别与除杂方法可行的是( )A.观察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来鉴别H2、CO、CH4三种气体B.用燃烧的木条鉴别N2和CO2C.通入石灰水中可以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气体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 2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14210反应后质量(g)待测206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A.10B.0C.4D.8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36分)21.(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2个氮分子 ,②3个硫酸根离子 ,③硫酸铁 .(2)写出符号“Fe2+”“4NH3”(NH3是氨气的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①“2”表示 ;②“3”表示 ;③“4”表示 . 22.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1)使用加碘食盐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加碘食盐中通常含碘酸钾(KIO3),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2)白糖和红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的过程中,可加入活性炭,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3)油在锅内着火,应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4)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3.我们常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如图:\n(1)A实验是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 ,该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还能证明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B实验是用来测定水的组成;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用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24.“○”、“●”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B.C.D. 25.①甲、乙两图所示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②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离子、原子.如:金刚石是由 构成的物质,NaCl是由 构成的物质. 26.下列各组结构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B.C.D. 27.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C的化学式为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n28.(1)小红在称量3.6g氯化钠时,称量后才发现砝码与药品放反了,则小红实际上称到的氯化钠质量为 g;(2)小龙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他开始平视刻度,量取了水的体积30mL,倒出一部分水后,他俯视刻度读出水的体积为22mL,则他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为 mL;A、大于8mL,B、小于8mLC、等于8mLD、无法确定(3)每隔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火炬令人瞩目,其使用的燃料主成分为丙烷,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写出丙烷的化学式: .(4)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简要说明下列各组物质性质差异的原因.①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 ;②CO有毒,而CO2无毒. .(5)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①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热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③170gNH3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g.④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NH3+3O26H2O+2 .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3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29.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另一种固体制取较纯净的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发生装置A和收集装置 (填字母)进行组装.(2)实验室选用C和F装置还可以制取氢气,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3)装置B和C都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 .(4)有一名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CO2,则CO2应从导管口 通入.\n(5)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硫化氢气体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由此可推知: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时,装置的组合应选用上图所示的(填代号) .(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0.过滤是一种净水的方法,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如右图是过滤操作示意图,请指出两点错误:① ;② . 31.(2022秋•祥云县期末)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性气体污染物,还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①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②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③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 . 32.小明同学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1)A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是 ;(2)通过B实验,可以推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 ;(3)当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时,看到试液变为 色;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4)小明发现某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膜,请和小明一起分析该白膜的成分是 ,可用 来清洗. 四.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包含第30小题,共6分)\n33.将12.5g的石灰石投入到装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8.1g,求:(1)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多少升?(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g/L)(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多少g? \n2022-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或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选、错选和多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40分)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上制取氧气B.煤气燃烧C.木炭吸附色素D.玻璃破碎【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工业上制取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煤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木炭吸附色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氧B.大理石C.净化了的空气D.矿泉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解答】解:A、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B、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C、净化了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D、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A.【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是( )A.氨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和性质来回答本题,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含量较多且性质活泼”.【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而氧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n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B.H+C.H2D.H2O【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解答.【解答】解: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观察选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C.汽油挥发﹣分子间间隔改变D.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食物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大小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C、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D、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为保护环境,提倡使用“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无铅汽油”,这里的氟、磷、铅是指( )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食品或日常生活用品中说的含有氟、磷、铅等通常指的是元素.【解答】解:日常生活常接触到“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无铅汽油”中的氟、磷、铅指的是元素.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认识. 7.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进入溶洞之前应先做灯火实验\nB.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露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C.电路失火,可以用水灭火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专题】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溶洞中会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阻碍人的正常呼吸;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爆炸的危险分析;C、电路失火,先切断电源;D、灭火的原理有三种:撤离可燃物、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解答】解:A、溶洞等低洼地方一般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进入前需要做灯火实验以检验其二氧化碳的浓度.故做法合理;B、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做法合理;C、发现家用电器或导线失火时,不要直接去救援,更不能用水灭火,因为人在救援时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发生触电事故,一定先切断电源.然后救火,故做法不合理;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这就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覆盖在燃烧物上方,隔绝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隔绝氧气而熄灭,故做法合理.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生活常识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同学们要能够从物质的性质分析其用途,使化学知识应用与生活. 8.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A.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B.使用双面纸张C.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露天焚烧垃圾或农作物的秸秆【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与防治.【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分析】环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环境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等,根据是否能达到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能减少尾气排放,故选项符合环保的理念.B、双面使用纸张,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环保的理念.C、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可以防止白色污染,故选项符合环保的理念.D、露天焚烧垃圾或农作物的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选项不符合环保的理念.故选D.【点评】“低碳、环保”理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n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O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D.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实际质量为16.00g【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结合“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解答】解:A、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故A正确;B、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O,故B正确;C、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故C正确;D、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而没有“g”,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的了解情况,并学以致用. 10.下列化学用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B.ZnC.N2D.CO【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3层含义:微观①表示一个原子;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化学式的表示意义可知:A、O表示一个氧原子,故A错误;B、Zn既能表示锌这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锌原子,还能表示锌这种物质,故B正确;C、N2表示一个氮气分子,故C错误;D、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故D错误;故选:B.【点评】金属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因此金属元素的符号除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 11.下列关于O2、CO2、S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B.都是氧化物C.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D.相同数目的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氧原子【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据此解答.【解答】解:A.氧气中含有氧分子,而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故错误;B.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故错误;\nC.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O2属于单质,故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属于化合物,氧元素均显﹣2价;故错误;D.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发现,一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氧原子,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氧化物、化合价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粒子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液体B.点燃酒精灯C.称量氯化钠固体D.加热固体【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实验操作型.【分析】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C、称量物质时:物质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会污染托盘;且应“左物右码”;D、加热固体时:加热过程中或药品受潮,会有水生成,所以试管口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试剂瓶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液体会流出;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可能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所以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n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所以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C、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会污染托盘,两盘可以各放一张纸;故C正确;D、图中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选C.【点评】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了解液体药品的取用,掌握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 13.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发现: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冒出大量白烟;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下列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实验设计中的控制变量思想;科学探究.【分析】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C、根据水的作用考虑;D、根据燃烧的性质考虑.【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说法正确;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说法正确;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而是隔绝空气,故C说法正确;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1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听不到响声D.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nD、根据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时声音很小,故选项说法错误.D、细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5.镁元素与钠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及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6.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C+O2CO2B.2CO+O22CO2C.2H2+O22H2OD.CH4+2O2CO2+2H2O【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解答】解:A中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1:1:1,质量比是3:8:11,故选项错误;\nB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2:1:2,质量比是7:4:11,故选项正确;C中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分子个数比是2:1:2,质量比是1:8:9,故选项错误;D中只有反应条件符合条件,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问题. 17.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B.现代化学技术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水转化为燃油C.CO2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大气中CO2越少越好D.海洋深层储存的“可燃冰”是未来可以代替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能量转化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C、根据二氧化碳的作用解答;D、根据可燃冰的知识解答.【解答】解:A、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错误;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不含有碳元素,不可能变成含有碳元素的燃油,错误;C、CO2会使全球气候变暖,但是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能维持地球一定的温度,不是越少越好,错误;D、海洋深层储存的“可燃冰”是未来可以代替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能源的知识以及能量的转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据2022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报道:液化石油气掺入二甲醚(C2H6O)成行业潜规则,二甲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有腐蚀性,严重时会造成爆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甲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C.二甲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二甲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二甲醚(C2H6O)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规定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解:A.由二甲醚(C2H6O)的化学式可知,二甲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而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nC.二甲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甲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下列物质的鉴别与除杂方法可行的是( )A.观察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来鉴别H2、CO、CH4三种气体B.用燃烧的木条鉴别N2和CO2C.通入石灰水中可以除去CO中混有的CO2气体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A、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进行分析;B、N2和CO2都不支持燃烧;C、CO2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而被吸收;D、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解答】解:A、三种气体燃烧时火焰均呈蓝色,故A不正确;B、N2和CO2,都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B不正确;C、若将气体通过足量的石灰水,CO2与氢氧化钙反应而被吸收,可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气体,故C正确;D、点燃混合气体,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所以方法不可行,故D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解答时要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要求设计的实验方案要有明显的不同现象才能鉴别. 2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14210反应后质量(g)待测206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A.10B.0C.4D.8【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物质质量守恒;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4+1+42+10=待测+20+6+31,待测=0,据此分析.【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4+1+42+10=待测+20+6+31,待测=0.故选B.【点评】该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 \n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36分)21.(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2个氮分子 2N2 ,②3个硫酸根离子 3SO42﹣ ,③硫酸铁 Fe2(SO4)3 .(2)写出符号“Fe2+”“4NH3”(NH3是氨气的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①“2”表示 一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3”表示 一个氨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 ;③“4”表示 氨分子的个数为4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①2个氮分子就是在氮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N2;②3个硫酸根离子就是在硫酸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3,故填:3SO42﹣;③硫酸铁的化学式为Fe2(SO4)3,故填:Fe2(SO4)3.(2)写出符号“Fe2+”“4NH3”(NH3是氨气的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①“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一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②“4NH3”中的“3”表示一个氨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故填:一个氨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③“4NH3”中的“4”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4,故填:氨分子的个数为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1)使用加碘食盐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加碘食盐中通常含碘酸钾(KIO3),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5 ;(2)白糖和红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的过程中,可加入活性炭,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3)油在锅内着火,应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隔绝空气 ;(4)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日常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碘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3)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4)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考虑.【解答】解:(1)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故答案为:+5.(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故答案为:吸附.(3)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三条有一条不满足就能使火熄灭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迅速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空气;故答案为:隔绝空气.(4)硬水软化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故答案为:煮沸.\n【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活性炭的性质以及灭火的方法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3.我们常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如图:(1)A实验是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 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 ,该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该实验还能证明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B实验是用来测定水的组成;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1:8 ,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用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分析】(1)红磷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的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氮气的性质;(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解:(1)A实验是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该实验看到的现象是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该实验还能证明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填: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为:2H2O2H2↑+O2↑,36432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用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故填:1:8;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4.“○”、“●”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B.C.D.【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n【分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解答】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错.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C、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D、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进行 25.①甲、乙两图所示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2 .②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离子、原子.如:金刚石是由 碳原子 构成的物质,NaCl是由 氯离子和钠离子 构成的物质.【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分析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利用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化合价,得出形成的化合物;(2)分析物质的粒子构成,解答.【解答】解:(1)因甲图中为镁元素,显然是金属元素,乙图中原子的质子数为17,则为氯元素,又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为+2价,氯原子的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化合价为﹣1价,则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2)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1)MgCl2;(2)碳原子;氯离子和钠离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所学知识相结合使用的能力,学生应熟悉常见物质的俗称及构成来解答问题. 26.下列各组结构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B.C.D.【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据此解答.【解答】解:A、这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正确;\nB、这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虽然相同,但是一种是金属元素,一种是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C、这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虽然相同,但是一种是金属元素,一种是稀有气体元素,达到了该层的最多电子数,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D、这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故选A.【点评】掌握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C的化学式为 CO2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C2Cu+CO2↑ ;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C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本题的解题突破口为D是红色单质,则D可能是铜,A能与单质B反应生成铜,且生成的C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则C可能是二氧化碳,故A是氧化铜,B是碳,E是碳酸钙.【解答】解:D是红色单质,则D可能是铜,A能与单质B反应生成铜,且生成的C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则C可能是二氧化碳,故A是氧化铜,B是碳,E是碳酸钙,带入框图,推断合理;(1)由分析可知C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2)反应①是氧化铜与碳加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CuO+C2Cu+CO2↑;其中的还原剂是碳;(4)反应②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1)CO2;(2)2CuO+C2Cu+CO2↑;C;(3)Ca(OH)2+CO2═CaCO3↓+H2O.【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28.(1)小红在称量3.6g氯化钠时,称量后才发现砝码与药品放反了,则小红实际上称到的氯化钠质量为 2.4 g;(2)小龙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他开始平视刻度,量取了水的体积30mL,倒出一部分水后,他俯视刻度读出水的体积为22mL,则他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为 A mL;A、大于8mL,B、小于8mLC、等于8mLD、无法确定(3)每隔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火炬令人瞩目,其使用的燃料主成分为丙烷,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写出丙烷的化学式: C3H8 .(4)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简要说明下列各组物质性质差异的原因.①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 原子排列不同 ;\n②CO有毒,而CO2无毒. 分子构成不同 .(5)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①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OCO↑+H2↑ .②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热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③170gNH3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140 g.④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NH3+3O26H2O+2 N2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测量容器-量筒;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1)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2)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和仰视和俯视产生误差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题,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3)根据微粒结构图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4)①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的构成不同.(5)①观察图示写出反应方程式即可.③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④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解答】解:(1)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质量=3.0g﹣0.6g=2.4g;(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初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实际体积等于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2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22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8mL.故选:A.(3)由图中可知,1个丙烷分子含有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化学式为:C3H8.(4)①金刚石中碳原子是以正四面体的结构形式存在的,石墨中的碳原子是以正六边形的层状形式存在的,层与层之间以微弱的分子力结合.\n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的结构形式不同,CO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CO2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两个O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化学性质不同.(5)①根据图示可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③170gNH3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70g×=140g.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缺少4个氮原子,所以生成物应该是氮气,并且氮气的化学计量数是2.故答案为:(1)2.4g;(2)A;(3)C3H8;(4)①原子排列不同;②分子构成不同;(5)①C+H2OCO+H2;③140;④N2.【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基础性强,要牢固掌握.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3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29.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另一种固体制取较纯净的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发生装置A和收集装置 F (填字母)进行组装.(2)实验室选用C和F装置还可以制取氢气,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3)装置B和C都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 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4)有一名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CO2,则CO2应从导管口 a 通入.(5)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硫化氢气体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由此可推知: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时,装置的组合应选用上图所示的(填代号) BE或CE .(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通常情况下,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3)不同的实验装置,功能不同;(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5)根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解答】解:(1)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F装置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n故填:F.(2)实验室选用C和F装置还可以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时,通常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故填:Zn+H2SO4═ZnSO4+H2↑.(3)装置B和C都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是: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故填: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4)有一名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CO2,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CO2应从导管口a通入.故填:a.(5)实验室用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时,可以用B或C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硫化氢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故填:BE或CE.【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0.过滤是一种净水的方法,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如右图是过滤操作示意图,请指出两点错误:① 未用玻璃棒引流 ;② 滤纸比漏斗边高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即可,过滤操作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一贴:湿润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尖嘴紧靠烧杯内壁.【解答】解:错误之处有:未用玻璃棒引流;滤纸比漏斗边高;漏斗下端没有紧贴烧杯内壁.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滤纸比漏斗边高.【点评】解答本题时要充分理解过滤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一贴、二低、三靠.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1.(2022秋•祥云县期末)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性气体污染物,还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①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人体内缺氧 .②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 .\n③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 在C处安装一个贮气囊或放置一个燃着的酒精灯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①根据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的,铜是红色的.③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可燃性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①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故答案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人体内缺氧.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实验中图A处发生的现象是: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故答案为: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③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在C处安装一个贮气囊或放置一个燃着的酒精灯.故答案为:在C处安装一个贮气囊或放置一个燃着的酒精灯.【点评】本题主要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该实验是中考的热点,要加强训练. 32.小明同学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1)A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是 有大量气泡冒出 ;(2)通过B实验,可以推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n(3)当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时,看到试液变为 红 色;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CO2+H2O=H2CO3 .(4)小明发现某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膜,请和小明一起分析该白膜的成分是 碳酸钙 ,可用 稀盐酸 来清洗.【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通过B实验,可以推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当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时,看到试液变为红色,当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时,看到试液变为红色,因此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小明发现某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膜,白膜的成分是碳酸钙,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可以用稀盐酸除去.【解答】解:(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A中的现象是:有大量气泡冒出,故答案为:有大量气泡冒出;(2)通过B实验,可以推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3)当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时,看到试液变为红色,当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时,看到试液变为红色,因此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答案为:红;CO2+H2O=H2CO3;(4)小明发现某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膜,白膜的成分是碳酸钙,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可以用稀盐酸除去;故答案为:碳酸钙;稀盐酸;【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包含第30小题,共6分)33.将12.5g的石灰石投入到装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8.1g,求:(1)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多少升?(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g/L)(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多少g?【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1)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可以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2)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解答】解:(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100g﹣108.1g=4.4g,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2L;(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n10044x4.4g=x=10g故答案为:(1)2.2L;(2)10g.【点评】学会利用差量法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同时应注意解答步骤的规范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