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2-2022学年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丙雁松片联考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家庭常用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牛奶B.酱油C.蒸馏水D.葡萄酒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只能构成分子,不能构成物质B.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显电性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3.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氢元素B.氢分子C.氢原子D.氢离子4.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A.闻气体的气味B.观察气体的颜色C.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D.分别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5.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D.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6.可以鉴别(即区分)酒精和蒸馏水的化学方法()A.闻气味B.测定密度C.分别点燃D.尝味道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冰块、雪花和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8.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碳+氧气二氧化碳B.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nC.氯酸钾氯化钾+氧气D.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9.与元素化学性质最密切的是原子的()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10.已知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是1.29克/升,氢气的密度是0.089克/升,氢气难溶于水.下列方法中: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收集氢气可用()A.①B.②C.①③D.②③二、填空题(每空2分,文字表达式每个3分,共29分)11.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氮气;③五氧化二磷;④二氧化硫;⑤二氧化碳;⑥食盐水;⑦氖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2)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的是__________;(3)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5)属于固体的是__________.12.要学好化学,记住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化学符号非常重要,现在请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1)高锰酸钾__________;(2)二氧化碳__________;(3)氮气__________;(4)双氧水__________.13.下列现象中:①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冷饮,过一断时间后,冷饮瓶的外壁上就出现水珠;②冬天,人说话时,可看到呼出的气体变成水雾;③松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几天后,饼干就变得不脆了;④夏天吹空调时,可看到空调冷气吹到的地方有“冷气雾”;⑤对着干冷的玻璃杯吹气时,玻璃杯的壁上出现水雾.其中,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有__________,能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要高的有__________.14.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有气泡A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__________.\n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产生B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__________.(1)请填写上表中有关内容:(2)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三、简答题(13分)15.如图是利用排水法收集好的某无色气体.请椐此回答该气体应具有的物理性质(回答两条即可,不能再回答“无色气体”).(1)__________;(2)__________.1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其反应类型:(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2)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__________(3)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四、实验探究题(28分)17.实验室常用于制取氧气的方法有:a、加热氯酸钾晶体和二氧化锰粉末;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c、用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使过氧化氢(H2O2)溶液分解产生水和氧气.(1)写出指定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2)请仔细分析装置A的特点,推测其所用的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a、b或c.)(3)采用方法c制取氧气应该选用装置__________(填“A”或“B”).为检验装置B中氧气是否收集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__________,这是利用了氧气__________的性质.(4)利用装置A制氧气,在结束实验时要先撤离导管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__________;(5)利用装置B制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n18.(17分)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猜想2: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猜想3: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猜想4: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猜想5: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收集证据】(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1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猜想1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2将一小块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3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__________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变色.猜想4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⑤温度高的先变色.【得出结论】影响切开的苹果“生锈”的因素是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1)在1~⑤四种猜想中,认为猜想.__________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2)在验证猜想1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n2022-2022学年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丙雁松片联考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家庭常用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牛奶B.酱油C.蒸馏水D.葡萄酒【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酱油中含有水、氯化钠、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D、葡萄酒中含有水、酒精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只能构成分子,不能构成物质B.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显电性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B、原子中存在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根据氢原子的特殊构成判断.【解答】解:A、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故该说法错误.B、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该说法错误.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该说法正确.D、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该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只要形成微观想象能力不难解答这类题目.3.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氢元素B.氢分子C.氢原子D.氢离子【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进行解答.\n【解答】解: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可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难度不大.4.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A.闻气体的气味B.观察气体的颜色C.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D.分别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鉴别、推断.【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一次性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此方案不可行;B、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此方案不可行;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木条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现象明显,方案可行;D、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只能鉴别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鉴别空气和氧气,此项方案不可行.故选C【点评】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5.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D.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据此分析;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C、根据微粒的性质回答,微粒都很小,在不断运动,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D、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但原子又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因此原子还能再分,故A说法错误;B、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氧气等;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例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故B说法正确;C、根据微观粒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故C说法正确;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而不是水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故D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分子、原子都在不断运动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n6.可以鉴别(即区分)酒精和蒸馏水的化学方法()A.闻气味B.测定密度C.分别点燃D.尝味道【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蒸馏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不能燃烧;酒精是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具有可燃性,可以据此来解答该题【解答】解:A、就叫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而蒸馏水没有气味,但是利用了它们的物理性质,与题目要求不符,故A错;B、酒精的密度和蒸馏水的密度不同,可以区分,但是密度也是物理性质,与题目要求不符,故B错;C、酒精可以燃烧,而蒸馏水不能燃烧,所以可以用燃烧的方法来区分两种物质,故C对;D、不主张用尝味道的方法来区分物质,故D错.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从水和酒精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要求用化学方法来区分的,解题时要注意审题.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冰块、雪花和露水的分子都是水分子D.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态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一,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用肉眼看不到.【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A说法正确;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正确;C、构成冰块、雪花和露水的物质都是水,所以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说法正确;D、分子很小,用肉眼看不到,所以液态物质的分子肉眼也看不到,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8.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碳+氧气二氧化碳B.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C.氯酸钾氯化钾+氧气\nD.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碳+氧气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也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分解反应;但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C、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D、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也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分解反应;但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氧化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与元素化学性质最密切的是原子的()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A、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质子数,故选项错误.B、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中子数,故选项错误.C、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电子层数,故选项错误.D、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已知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是1.29克/升,氢气的密度是0.089克/升,氢气难溶于水.下列方法中: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收集氢气可用()A.①B.②C.①③D.②③【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n【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的选择,要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考虑.【解答】解: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否则气体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而收集不到,如果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如果气体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就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选D【点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二、填空题(每空2分,文字表达式每个3分,共29分)11.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氮气;③五氧化二磷;④二氧化硫;⑤二氧化碳;⑥食盐水;⑦氖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②;(2)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的是④;(3)属于混合物的是⑥;(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⑦;(5)属于固体的是③.【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进行分析回答.【解答】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2)二氧化硫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3)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4)氖气属于稀有气体;(5)五氧化二磷属于固体.故答为:(1)②;(2)④;(3)⑥;(4)⑦;(5)③.【点评】本题比较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等即可解答.12.要学好化学,记住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化学符号非常重要,现在请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1)高锰酸钾KMnO4;(2)二氧化碳CO2;(3)氮气N2;(4)双氧水H2O2.【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物中钾元素为+1价,高锰酸根为﹣1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常显+2、+4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解答】解:(1)高锰酸钾:标注化合价,所以化学式为KMnO4;(2)二氧化碳:标注化合价,所以化学式为CO2;\n(3)氮气:由于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单质,且一个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所以化学式为N2;(4)双氧水:标注化合价所以化学式为H2O2.故答为:(1)KMnO4;(2)CO2;(3)N2;(4)H2O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13.下列现象中:①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冷饮,过一断时间后,冷饮瓶的外壁上就出现水珠;②冬天,人说话时,可看到呼出的气体变成水雾;③松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几天后,饼干就变得不脆了;④夏天吹空调时,可看到空调冷气吹到的地方有“冷气雾”;⑤对着干冷的玻璃杯吹气时,玻璃杯的壁上出现水雾.其中,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有①③④,能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要高的有②⑤.【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根据水的物态变化及人体呼吸原理分析回答.【解答】解:①夏天盛放冰镇啤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冷的瓶子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液滴的原因,从而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②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要高;③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④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⑤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要高.故答案为:①③④;②⑤【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水的三态变化情况,使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解答题干要求,能使学生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很有意思的题型.14.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A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B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n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1)请填写上表中有关内容:(2)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氧气+水.【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压轴实验题;填写实验报告题.【分析】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的现象解答本题.【解答】解:(1)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剧烈反应,冒出气泡的是双氧水,无现象的是水.故选A:水;B:过氧化氢.(2)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氧气+水【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中制取氧气的方法.现象.三、简答题(13分)15.如图是利用排水法收集好的某无色气体.请椐此回答该气体应具有的物理性质(回答两条即可,不能再回答“无色气体”).(1)难溶于水;(2)密度比空气大.【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气体不溶于水;集气瓶正放,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解答】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正放说明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它难溶于水.故填: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叙述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1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其反应类型:(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2)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4Al+3O22Al2O3;化合反应(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化合反应.【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n【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解答】解:(1)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2)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属于化合反应,故填:4Al+3O22Al2O3;化合反应;(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反应,故填:3Fe+2O2Fe3O4;化合反应.【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判定反应类型的能力,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四、实验探究题(28分)17.实验室常用于制取氧气的方法有:a、加热氯酸钾晶体和二氧化锰粉末;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c、用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使过氧化氢(H2O2)溶液分解产生水和氧气.(1)写出指定的仪器名称①.试管③集气瓶(2)请仔细分析装置A的特点,推测其所用的制氧气的方法是b(填a、b或c.)(3)采用方法c制取氧气应该选用装置B(填“A”或“B”).为检验装置B中氧气是否收集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这是利用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助燃性的性质.(4)利用装置A制氧气,在结束实验时要先撤离导管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防止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5)利用装置B制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专题】实验操作型;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一团棉花进行分析;(3)根据方法c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有助燃性进行分析;(4)根据装置A制氧气,在结束实验时,要先撤离导管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进行分析;\n(5)根据装置B制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不插入液面以下,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试管,③是集气瓶;(2)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所以试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故选:b;(3)方法c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应该选用装置B,氧气的密度大,有助燃性,所以检验装置B中氧气是否收集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这是利用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助燃性的性质;(4)装置A制氧气,在结束实验时,要先撤离导管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5)装置B制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不插入液面以下,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故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2)b;(3)B,密度比空气大、助燃性;(4)防止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5)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18.(17分)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猜想2: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猜想3: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猜想4: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猜想5: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收集证据】(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1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猜想1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2将一小块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3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变色.猜想4果肉表面不变色.猜想⑤温度高的先变色.\n【得出结论】影响切开的苹果“生锈”的因素是空气中的氧气.【反思与评价】(1)在1~⑤四种猜想中,认为猜想.猜想2最不合理,理由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在验证猜想1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果肉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隔绝氧气.【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专题】实验设计中的控制变量思想;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分析】【收集证据】可以把一小块切开的苹果分别放在氧气、二氧化碳中进行观察;【得出结论】隔绝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影响苹果“生锈”的因素;【反思与评价】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水中能够溶解少量的氧气;根据果汁变质的特点,可以选择防止果汁变质的方法.【解答】解:【收集证据】猜想③: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果肉表面变色;故填:氧气;【得出结论】由实验现象可知,影响切开的苹果“生锈”的因素是空气中的氧气.故填:空气中的氧气.【反思与评价】(1)在①~⑤种猜想中,猜想②最不合理,理由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填:猜想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在验证猜想①时,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果肉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故填: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果肉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隔绝氧气.故填:隔绝氧气.【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