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2015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与详解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2022-2015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与详解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22-202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胜利》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书于1919年,另外三篇文章皆成书于1918年前后。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因此选D。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最早刊于1927年3月5日出版的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周报。此时中国的时局是A.国共开始合作,黄埔军校建立B.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C.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D.中国共产党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解析:本题考查1927年3月中国时局,分别看选项史实发生时间即可作出判断。A选项国共开始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是在1924年,与题干不符;B选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为“1927年7月15日发生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因此B项符合题意,C项不符;D项时间为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此题选B。3.周恩来说:“革命掌军阀的部队是掌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句话中的“起义”是指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百色起义D.广州起义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本题中周恩来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此起义中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而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因此选A。16/164.下列两幅地图反映的战争态势分别属于抗日战争的图1平型关大捷形势示意图图2华北抗日根据地示意图A.防御阶段;防御阶段B.防御阶段;相持阶段C.相持阶段;相持阶段D.相持阶段;反攻阶段解析: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指1937年7月-1938年10月,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相持阶段发生在1938年10月-1943年12月,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于此时;反攻阶段为1944年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故选B。5.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该填写废除了西方列强长期以来凌辱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中国人民率先抗击日本法西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支持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与美、英、苏等国共商打败法西斯和重建国际新秩序的方针大计16/16A.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提高了国际地位B.中国在抗战中参加各国际组织的活动C.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D.中国赢得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解析:通过题目中的描述可以判断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既是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战争中,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开始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这些都表明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不断提高,因此选A。6.历史地图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图3反映的是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B.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全面展开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图3解析:本题通过读图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各个阶段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1946年6月-1947年6月,国民党向晋冀鲁豫、晋察冀、华东、东北、中原等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而读图可知这一时期国民党主要进攻山东和陕北,刘邓大军率部进入大别山区,时间是1947年6月,B项符合题意。C选项战略决战指1948年9月后以三大战役为主的一系列战役,D发生于1949年4月,在图中均为体现,因此选B。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A.建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C.制定国民经济恢复的方针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届政协召开于新中国成立前,重点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议题,因此选B。8.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法规的实行16/16①推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②有利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③加速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④能够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根据时间可以判断这些内容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农业土地改革,③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D。9.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领域的进展表现在A.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B.推行外交“三大政策”C.步入世界外交舞台D.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50年代外交相关事实,选项A、B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的外交政策,D选项史实有误,中国未参加“不结盟运动”,50年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因此选C。10.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对象是A.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D.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即针对八大二次会议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因此选D。11.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的科技成就是A.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B.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发现解析:本题考查我国1956—1966年的科技成就。“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是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选育成功;“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发射成功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因此选D。1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因为它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③系统纠正了“文革”的错误④推动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6/16解析:本题考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系统纠正文革错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开端的,因此选A。1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所作修改,做出这一修改的背景是修改前修改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解析:本题考查宪法修订过程中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但不允许变更土地所有制性质。这表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变更,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选C。14.下列各项中,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事件是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B.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C.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D.开发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从题干提取关键词“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可以判断本题选项为B。15.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走向灭亡,一般是因为上层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据此,柏拉图提出A.统治者应兼具理智和美德B.城邦应实行民主政体C.城邦公民应具有充分自由D.城邦应实行严刑峻法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政治主张。通过读题可知人们认为上层统治者“腐化堕落”会导致国家灭亡,据此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兼具理智和美德,即应由“哲学王”来统治。故本题选A,B、C、D选项与题意不符。16/161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罗马法,使之永载史册”。查士丁尼对罗马法的贡献是A.形成自然法体系B.开始编写罗马成文法C.完成法律的法典化D.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解析:本题考查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对罗马法的贡献。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在启蒙运动之后,A错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B错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D错误,查士丁尼对罗马法主要贡献为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备,因此本题选C。17.“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分别是A.哥伦布和迪亚士B.麦哲伦和迪亚士C.哥伦布和达伽˙马D.达伽˙马和麦哲伦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中四位主要航海家及其航海路线。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根据题意选C。18.以下各项,体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之处的是A.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B.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C.强调现世的物质享受D.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二者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A项符合题意,但文艺复兴并未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只是抨击教会的腐败,也未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因此本题选A。19.1215年,伦敦25名贵族强迫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该宪章A.保障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C.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D.初步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13世纪英国签署《大宪章》的意义,即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当时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A选项错误,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的是英国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错误;初步确立近代民主政治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本题选C。16/1620.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有利条件是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先进的政治制度③强大的海军力量④发达的手工工场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英国18世纪成为世界霸主的条件。①②③④分别从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经济四个方面阐述了使英国称霸的有利条件,故选D。21.西方启蒙运动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其相同背景有A.资本主义产生发展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自然科学迅速发展D.专制统治日益强化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共同背景。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指的是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程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排除A、B选项;当时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而中国自然科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当时的法国也是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弊端暴露,因此选D。22.启蒙思想发展了人文思想,这种发展体现在①追求现世幸福②重视人权保障③否定神权政治④构建民主政治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对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追求现世幸福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就完成了。重视人权保障、构建民主政治是启蒙思想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升华。社会契约论否定君权神授,是对神权政治的否定,因此选C。23.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议案,严格禁止由印度、波斯和中国向英国输入棉布。该政策A.保护英国棉纺织企业的海外市场B.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C.造成英国棉纺织品生产无利可图D.扭转了对中国贸易中的逆差状态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阶段的棉纺织业发展情况。该政策的出台是通过立法刺激英国纺织技术革新的一种手段,并不会扭转对话贸易逆差,也不会造成英国棉纺织品价格的上升,故本题选B。16/1624.它宣告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它”是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独立宣言》的地位和意义。根据题干信息“宣告一个国家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推动法国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综合这些条件可以判断为美国1776年通过的《独立宣言》。其他三部文件皆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25.1789年法国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能行使不是明确地来自国民的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②形成了近代立法规范③否定统治者的专制权力④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权宣言》内容的理解。国家主权存在于国民之中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统治者的专制权力故①③符合题意;法国近代立法规范的确立是颁布《拿破仑法典》,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是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排除②④,选C。26.阅读下表,判断其中代表荷兰的是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荷兰17世纪时成为“海上马车夫”,但18世纪被英国赶超,C为英国,故本题选A。27.下面是英国人口数据变化一览表。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年份1751年1801年1842英国人口(单位:万人)577.2866.41500A.民主政治的确立B.殖民霸权的确立C.奴隶贸易的兴盛D.工业革命的开展16/16解析:本题通过对18-19世纪英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变化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人口增长主要得力于经济发展,故本题选D。28.近代史上,英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1832年英国对议会制度进行改革。这次改革A.增加了城市选民的人数B.使议会成为英国最高权力机关C.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利D.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影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这次改革中掌握了更多权力,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即成为英国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妇女在20世纪才获得选举权利,排除,故本题选A。29.法国在民主制度确立过程中曾建立三次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时共和制确立。第三共和国取代的是A.波旁王朝B.法兰西第二帝国C.七月王朝D.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解析:本题考查法国近代政体的演变。法国近代政体依次为波旁王朝—君主立宪—第一共和国时期—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因此本题选B。30.《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揭示了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③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④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共产党宣言》发表与1848年,巴黎公社发生在1871年,排除④,故选D。31.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是①模仿西方建立地方自治机构②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③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愿望④自上而下用改良方式推动变革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本题采用排除法,③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农奴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俄16/16国人看到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改革并不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的愿望;④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并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沙皇统治,因此本题选A。32.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范围C.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D.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殖产兴业”的相政策。“殖产兴业”是国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样板企业后低价出售给个人,继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3题19分,第34题23分,第36题10分,共52分)33.(19分)从古代的“吾土吾民”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土和人民是人类史诗上演的舞台和主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4分)答案:希腊城邦一般不给外邦人公民权,(1分)罗马则不断扩大公民的范围。(1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长期延续,(1分)罗马则迅速扩张为大帝国。(1分)解析:本题通过比较古希腊、罗马公民权利的不同,考查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的掌握。通过认真阅读材料,可得出希腊小国寡民的政治制度公民的范围十分有限,而且越来越小;而罗马不断扩大公民范围,最终扩张成为大帝国。材料二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16/16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以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权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1)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6分)答案:原因:战争唤醒民族意识;(1分)民族语言的使用;(1分)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分)影响: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1分,以上三点回答任意一点即可得分)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1分)公民利益和权利(“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亦可)受到关注。(1分)解析:本题通过对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归纳概括及阐述事物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认真解读,可以将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归纳成三点。影响相对于原因而言略难归纳,需要学生结合近代西欧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归纳并阐述。材料三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是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事实,说明这一点。(9分)答案:观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1分)在近代历史中,面对民族危机,民族意识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力量。(2分)说明: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1分)引发五四运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形成16/16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分,仅回答“五四运动”,不做解释说明不得分。)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1分,仅回答“抗日战争”不做解释说明不得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分)(如学生用其他例证且正确,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史实,可加1分,但“说明”部分不得超过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可以读出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需要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变动作为条件,尤其是遇到外患时才能迸发。在做具体说明时,学生需结合民国时期中国人面对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患”时做出巨大反响且取得较大胜利的史实进行阐述,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相关事实,重点突出“民族觉醒”的力量。34.(23分)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7分)答案:变化:新航路开辟前:奢侈品的长度贩运,(1分)主要满足上层社会的需要,(1分)贸易总量小。(1分)新航路开辟后:以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1分)贸易额巨大,(1分)促进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1分)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1分)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世界贸易主要以小额的奢侈品长途贩运为主,主要满足的是社会上层的需要;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大量生产生产生活用品,市场不断扩大,使世界市场不断形成。学生答题时注意从几个不同维度如贸易16/16形式、产品种类、生产用途、贸易额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材料二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要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1)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6分)答案: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1分)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1分)发展国内交通加强经济联系。(1分)原因:三权分立体制下,国会有权否决政府提案;国会议员由各州代表组成,维护本州经济利益。(3分,以上两点回答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答全得3分。回答“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与各州分权原则”也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及知识迁移能力。汉密尔顿经济主张可以通过材料概括归纳得出;在回答原因时,需考虑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原则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分贝等原因。材料三16/16(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0分)答案:清朝末期:中国外债主要用于偿还战争赔款,少量用于近代化建设,例如修建铁路等。此阶段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数额巨大;西方列强利用外债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中国近代化的起步。(3分,每点1分,本部分得分不超过3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债主要用于抵御日本侵略,少量用于近代化建设。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近代化建设继续发展,有利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3分,每点1分,本部分得分不超过3分。)改革开放初期:外债用于发展经济,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部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3分,每点1分,本部分得分不超过4分。)(加分因素:如学生能总括分析外债问题出现的原因,或分析外债的时代特点,辩证认识其作用,可以加2分,本问总分不超过10分。如:中国外债问题的背景之一是西方列强侵华活动,外债的发展又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表现之一。1949年以前,外债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手段之一,同时,外债又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防建设,发展经济提供资金。)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图表信息解读题。学生首先读图归纳出每一阶段中国外债的主要用途,并结合该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相关经济政策对外债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作答。35.(10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互动,引发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圈地运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同父母和亲属分开,脱离了家庭、亲属、父母和保护人的控制,使得家长的权威受到削弱。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向长辈学习技术,而是在工厂里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就业挣工资,不再依赖、受控于长辈或者亲属。角色的颠倒有时达到了顶点,那就是父亲失了业,工资又继续被雇佣的孩子带回家来。家庭生产功能的消失彻底削弱了家长制,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16/16的地位。——摘编自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1)依据材料一分析16-18世纪英国年轻人家庭地位发生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变化:年轻人不再受控于长辈,更加独立自主。(1分)原因:圈地运动和城市化导致人口流动增强;(2分)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建立,(1分)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1分)手工业工匠的失业,童工的使用,家庭经济来源的变化。(1分,以上3点任意答出一点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重点分析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民国新建,亟需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不分级别的高低,也不分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凡在国家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譬如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公布的男子礼服服制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确立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领域的地位。——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2)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成立后礼服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答案:变化: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1分)西式服装占重要地位。(1分)原因:中华民族建立,政府提倡;(1分)西方文化的影响。(1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归纳概括、阐述事物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提取礼服发生的变化由等级化向平民化转变及读出西方服饰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并据此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即中华民国成立这一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等因素。北京高考微信:bj_gaokao高中家长qq交流群:254222354高中学生qq交流群:17904827916/16目标清北qq交流群:42691694316/1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