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料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d、e、f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E、F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e和f的区别是空间结构不同B.在人体细胞中物质e共有4种C.物质d的化学本质是固醇D.在动物细胞内与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糖原【答案】A【解析】【分析】A为淀粉,a为葡萄糖;B为蛋白质,b为氨基酸;F为RNA,f为核糖核苷酸;E为DNA,e为脱氧核苷酸;d为性激素。【详解】A、e为脱氧核苷酸,f为核糖核苷酸,区别是碱基和五碳糖不同,A错误;B、在人体细胞中物质e脱氧核苷酸共有4种,B正确;C、物质d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C正确;D、在动物细胞内与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糖原,D正确。故选A。2.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①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③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④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⑤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不消耗ATP⑥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A.0项B.1项C.2项D.3项【答案】A\n【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所有活细胞代谢过程中都需要ATP,所以都可以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合成ATP,①正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Na+浓度内低外高的稳定,需要消耗ATP,②正确;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是腺嘌呤,两者不是同一物质,③正确;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可以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保证供能,④正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是渗透作用,不消耗能量,⑤正确;ATP是经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产生的,其能量分别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ATP被利用时,其能量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等,⑥正确,故本题答案是A。考点: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3.选择合适的试剂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以用甲紫溶液使其着色B.用麦芽糖、淀粉、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进行检测C.花生子叶切片经过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可以用50%酒精冲洗以去除浮色D.绿叶中的色素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达到分离色素的目的【答案】B【解析】【分析】龙胆紫和醋酸洋红可以对染色体和染色质进行染色;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呈现橘黄色;淀粉遇碘变蓝。【详解】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以用甲紫溶液使其着色,A正确;B、用麦芽糖、淀粉、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验证酶的专一性时,碘液进行检测,麦芽糖无论是否水解都无颜色反应,B错误;C、花生子叶切片经过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可以用50%酒精冲洗以去除浮色,C正确;D、绿叶中的色素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达到分离色素的目的,D正确。故选B。4.用同一打孔器在一白萝卜上打出若干萝卜条,切成相同长度,均分为三组,分别置于等体积的I、Ⅱ、Ⅲ三种溶液中一段时间,b点时将三组实验的萝卜条同时放回相应溶液的低浓度溶液中一段时间。实验期间持续观察萝卜条体积的变化,并计算相对体积,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nA.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溶液的种类和浓度,观测指标是萝卜条的体积变化B.随着萝卜条体积减小的同时,萝卜细胞的原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分离C.初始I溶液浓度小于Ⅱ溶液,I溶液和Ⅱ溶液中的溶质都能进入细胞D.b点时Ⅱ溶液的渗透压等于细胞液的渗透压,Ⅲ溶液中的细胞已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中Ⅰ溶液内的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复原,说明开始时的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且溶质能进入细胞;Ⅱ溶液内的细胞也发生了质壁分离,但需要将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才能复原,说明开始时的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但溶质不能进入细胞;Ⅲ溶液中的细胞只发生了质壁分离,置于低渗溶液中也没有发生复原,说明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了。【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溶液的种类和浓度等,观测指标是萝卜条的体积变化,A正确;B、萝卜条体积减小是细胞失水所致,细胞失水过程中会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C、由分析可知,初始I溶液的浓度与Ⅱ溶液的浓度相同,I溶液中细胞还没有放回低渗溶液内即复原,说明溶质能进入细胞,但Ⅱ溶液中细胞需要放回低渗溶液内细胞才能复原,说明其溶质不能进入细胞,C错误;D、由图可知,至b点时,Ⅱ溶液的萝卜条体积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在b点时,ⅡⅠ溶液的渗透压等于细胞液的渗透压,否则萝卜条会继续失水;Ⅲ溶液中的细胞放入浓度溶液中,萝卜条体积无变化,说明细胞因失水过多已死亡,D正确。故选C。5.图1为一只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示意图,图2所示为该果蝇体内某一细胞分裂图像中部分染色体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nA.据图1判断,曲线HI段时该果蝇体内发生了受精作用过程B.据图1判断,曲线EF段会出现图2所示细胞,名称为极体C.图1中BC、FG和LM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不同D.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全部异常【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A-H表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组数目变化过程,HI表示受精作用,lM表示受精卵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析图2: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据分析可知,曲线HI段时该染色体组数由体细胞的一半恢复与体细胞相同,表示受精作用过程,A正确;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对应图1的EF段,B正确;C、图1中BC、FG和LM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都是因为细胞质分裂,染色体被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C错误;D、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一个多一条,一个少一条,D正确。故选C。6.下图M、N为果蝇某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M为正常染色体,N中发生了结构变异(A、B、C、D、E表示基因)。该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导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桥,染色体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机断裂,其他的分裂过程正常进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nA.M、N联会时,各有一条染色单体在基因B、C之间发生过断裂B.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会减少C.仅考虑B基因,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可形成基因型为BB的精子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1/2【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M为正常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右图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且染色体片段缺失。【详解】A、由右图可知,M、N联会时,M的一条染色单体中E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断裂,N的一条染色单体BCDE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A正确;B、染色体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机断裂,但着丝点移向细胞两极的情况是正常的,因此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的,只是发生了结构的改变,B错误;C、无论染色体桥如何断裂,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B基因始终是位于两条染色单体上,则后续的分裂都是正常的,因此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是只含有B基因的精子,C错误;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其中只有一个含与m染色体相同的正常染色体,其余三个均为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即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D错误。故选A。7.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下列处理后,计算正确的是()A.若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则F3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5:1B.若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基因型相同的灰身果蝇进行交配,则F3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1C.若F2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则F3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3:\n1D.若F2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基因型相同的果蝇个体杂交,则F3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5【答案】C【解析】【分析】纯种灰身果蝇BB与黑身果蝇bb杂交,产生的F1代基因型为Bb,再自交产生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bb除去,让灰身果蝇(1BB、2Bb)自由交配,F3代黑身的比例为2/3×2/3×1/4=1/9,据此答题。【详解】A、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bb除去,让灰身果蝇(1BB、2Bb)自由交配,F3代黑身的比例为2/3×2/3×1/4=1/9,即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1,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bb除去,让灰身果蝇(1BB、2Bb)自交,F3代黑身的比例为2/3×1/4=1/6,所以灰身:黑身=5:1,B错误;C、若F2代中黑身果蝇不除去,则F2代基因型为1BB、2Bb、1bb,B个概率=B的概率=1/2,所以让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后代黑身的比例为1/2×1/2=1/4,则灰身:黑身=3:1,C正确;D、同理,若F2代中黑审果蝇不除去,让果蝇自交,则F3中灰身:黑身=(1/4+1/2×3/4):(1/4+1/2×1/4)=5:3,D错误。故选C。8.生物的某些变异可以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n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互换的结果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①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②重复: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④倒位: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详解】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甲图是由于染色体片段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B错误;C、乙图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的结果,属于染色体易位,C错误;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D正确。故选D。9.某雄性哺乳动物(2N=10)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正移向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无染色单体存在,则此细胞可能有10对同源染色体B.若有染色单体存在,则此时细胞中发生基因重组C.若细胞中无Y染色体,则此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D.若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则此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关系:前、中期(1:2:2);后、末期(1:0:1)。减数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关系:MⅠ和MⅡ前、中期(1:2:2);MⅡ后、末期(1:0:1)。【详解】A、若无染色单体存在,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此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有10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B、若有染色单体存在,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此时细胞中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C、若细胞中无Y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此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C正确;D、若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则此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D。\n10.下图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人类遗传病中,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B.在单基因遗传病中,体细胞中含有某致病基因后,个体就会发病C.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D.因为大多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致死的,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又分为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2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染色体异常对个体的影响较大,往往在胚胎或婴幼儿时期大量死亡。【详解】A、人类的遗传病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A正确;B、隐性遗传病中,个体含有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患病,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大多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致死的,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D正确。故选B。11.下列有关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则甲、乙两桶的彩球数必须要相等;②父亲色觉正常,母亲患红绿色盲,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这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③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n,基因型纯合;④囊性纤维病、苯丙酮尿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均为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其中只有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①由于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因此甲、乙两桶的彩球数不一定要相等,①错误;②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父亲色觉正常(XBY),母亲患红绿色盲(XbXb),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BX-Y)患者,由于XBY只能来自父亲,因此这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②正确;③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经过DNA复制后,基因加倍,则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基因型为杂合,③错误;④囊性纤维病、苯丙酮尿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均为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其中只有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苯丙酮尿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④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某家系中有甲(设基因为A、a)、乙(设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B.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2/9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原因是Ⅱ4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n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1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系谱图分析,Ⅱ-4和Ⅱ-5患甲病,但其有正常的女儿Ⅲ-7,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4和Ⅱ-5不患乙病,但却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两种病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可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6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Xb来自Ⅱ-4,由于Ⅱ-4,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XBXb,I-2不患乙病,因此Ⅱ-4的Xb来自Ⅰ-1,A正确;B、Ⅲ-2患乙病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Xb,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则关于甲病正常的个体(aa)概率为64%,故a=4/5,A=1-4/5=1/5,则人群中甲病患者Aa的概率为(2×1/5×4/5)÷(1-4/5×4/5)=8/9,该患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8/9AaXBY,1/9AAXBY,故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8/9×1/2×1/2=2/9,B正确;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甲病和乙病,则其基因型为A-XbXbY,其父亲不患乙病,不含Xb,因此可推测其母亲(Ⅱ-4基因型为AaXBXb)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了异常,形成了XbXb的卵细胞,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Ⅱ-2不患甲病和乙病(aaXBXb),Ⅱ-3患两种病(AaXbY),Ⅲ-4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Ⅲ-7不患病和Ⅲ-5患两种病,可知Ⅱ-4基因型为AaXBXb,Ⅱ-5基因型为AaXBY,则Ⅲ-5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两者结婚生育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4=5/6,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6,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2,因此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5/6×1/2+1/6×1/2=1/2,D错误。故选D。13.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n【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故选D。14.新型化合物XP-524能阻断两种表观遗传调节子BET蛋白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EP300)的功能,从而解除对染色质的凝聚作用促进相关基因转录。该机理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帮助治疗胰腺导管腺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ET蛋白和EP300会导致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B.BET蛋白和EP300发挥作用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染色质凝聚后高度螺旋化的DNA不能解旋从而抑制了相关基因的转录D.XP-524可能通过促进抑癌基因表达帮助治疗胰腺导管腺癌【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详解】A、BET蛋白和EP300通过抑制基因的转录而影响基因表达,最终导致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A正确;B、由题意可知,BET蛋白和EP300只是抑制基因的转录,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B错误;C、转录首先经过DNA解旋,然后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n,染色质凝聚后高度螺旋化的DNA不能解旋从而抑制了相关基因的转录,C正确;D、XP-524解除胰腺导管细胞内BET蛋白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对染色质的凝聚作用,可能促进抑癌基因的表达,因此帮助治疗胰腺导管腺癌,D正确。故选B。15.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可用于基因定位。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6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6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F1不能B.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绿叶∶黄叶=7∶8,则Y/y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C.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D.若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则Y/y基因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植株,称为单体(2n-1),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若所研究基因在单体上,则基因型中只含有单个基因Y或y,若所研究基因在三体上,则基因型中含有三个相同或等位基因。【详解】A、①若Y/y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O,二者杂交后代为Yy:yO=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若Y/y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②若Yy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YY或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YYy或Yy,均为绿色;若Yy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因此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A正确;B、若Y/y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植株的基因型为YO,二者杂交后代为Yy:yO=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F1中能产生三种配子,1/4Y,1/2y,1/4O,F1随机交配,子二代中YY:Yy:YO:yy:yO:OO=1:4:2:4:4:1,其中OO致死,绿叶:黄叶=7:8,B正确;C、若Y/y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nYYY产生的配子为1/2YY、1/2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YYy、1/2Yy,为绿色,Y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Yy:Y:y=1:2:2:1,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1:1,所以F1产生的配子为:Y:Yy:Y:y=1:2:5:4,自由交配后代黄叶的比例为4/12×4/12=1/9,所以F2黄叶∶绿叶=1:8,C错误;D、若Y/y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F1自交,表现为黄叶:绿叶=1:3;三体绿色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令其自交,子代也表现为黄叶∶绿叶=1∶3,D正确。故选C。16.水稻雄性不育由等位基因M/m控制,M对m为完全显性。N基因会抑制雄性不育基因的表达,进而使植株可育。某小组选取甲(雄性不育)、乙(雄性可育)两个水稻品种杂交,F1均表现为雄性可育,让F1自交并单株收获、种植。一半F1自交得到F2全部可育;另一半F1自交得到F2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3: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本的基因型为Mmnn和mmNNB.F2中雄性可育植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C.F2雄性可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23/32D.从F2中选择两种雄性可育株杂交,后代中雄性不育株所占比例最高为1/2【答案】C【解析】【分析】水稻雄性不育由等位基因M/m控制,M对m为完全显性,N基因会抑制雄性不育基因的表达,进而使植株可育。M-N-、mmN-、mmnn均为雄性可育植株,M-nn为雄性不育植株。【详解】A、根据题意,M-N-、mmN-、mmnn均为雄性可育植株,M-nn为雄性不育植株。选取甲(雄性不育、M-nn)、乙(雄性可育)两个水稻品种杂交,F1均表现为雄性可育(说明一定都存在N基因),让F1自交并单株收货、种植,得到的F2植株一半为雄性可育,另一半为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3∶3,说明F1存在两种基因型,其中一种基因型为MmNn,另一种基因型自交后代为雄性可育,说明不存在M基因,甲的基因型为M-nn,所以F1的另一种基因型为mmNn,即甲为M-nn,与乙杂交得到mmNn∶MmNn=1∶1,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Mmnn和mmNN,A正确;B、F2中出现了13∶3,说明基因型共有9种,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Mmnn\n,则雄性可育植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B正确;C、F1的基因型为1/2mmNn、1/2MmNn,1/2mmNn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植株,1/2MmNn自交后代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1/2×3/16=3/32,雄性可育植株中M-NN、mm--均为稳定遗传的雄性可育植株,因此F2雄性可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2×1+1/2×3/4×1/4+1/2×1/4×1)÷(1-1/2×3/16)=23/29,C错误;D、从F2中选择两种雄性可育株(M-N-、mmN-、mmnn)杂交,若要后代中雄性不育株(M-nn)所占比例最高,则M-出现的最高比例为1,而nn出现的比例最高为1/2,即亲本为MMNn×mmnn,故雄性不育株所占比例最高为1/2,D正确。故选C。17.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为RNA聚合酶,其与②链上起始密码子识别并结合B.图示生理过程可表示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是DNA到RNA或RNA到DNAC.图中方框中C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其与②链上的G通过氢键结合D.细胞周期中分裂期能发生图示过程而在分裂间期不能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表达:①转录: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②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的参与和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肽链。【详解】A、②为DNA单链,没有起始密码子,A错误;B、图示生理过程可表示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是DNA到RNA,B错误;C、图中方框中C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其与②链上的G通过氢键结合,C正确;D、细胞周期中分裂期能发生图示过程,在分裂间期也能发生,D错误。故选C。18.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是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n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B.F1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相应性状之比是15:5:3:1C.F1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D.F1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后代相应性状之比是3:3:1:1【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用紫翅绿眼(P_G_)和紫翅白眼(P_gg)的蝴蝶进行杂交,F1中紫翅:黄翅=3:1,则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绿眼:白眼=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中绿眼的基因型为Gg,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PpGg×Ppgg。【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亲本基因型为PpGg×Ppgg,A正确;B、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PPGg、2/3PpGg,后代紫翅绿眼(P_G_):紫翅白眼(P_gg):黄翅绿眼(ppG_):黄翅白眼(ppgg)=(1/3×3/4+2/3×3/4×3/4):(1/3×1/4+2/3×3/4×1/4):(1/3×0+2/3×1/4×3/4):(1/3×0+2/3×1/4×1/4)=15:5:3:1,B正确;C、F1紫翅白眼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PPgg、2/3Ppgg,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2/3×1/2=2/3,C正确;D、F1紫翅绿眼的基因型P_Gg,黄翅白眼的基因型为ppgg,采用逐对分析法,\nP_×pp→pp=2/3×1/2=1/3,说明紫翅:黄翅=2:1,Gg×gg→绿眼:白眼=1:1,则F2的性状分离比2:2:1:1,D错误。故选D。19.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图①~③所示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错误,只有图①所示过程中的遗传信息可传递到子代细胞B.图①过程利用的原料是细胞中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C.图②过程利用的模板是DNA的一条完整的链D.图③中a链为mRNA,核糖体X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详解】A、若图①~③所示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错误,只有图①所示过程中的遗传信息可传递到子代细胞,A正确;B、图①过程DNA复制利用的原料是细胞中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B正确;\nC、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图②过程转录利用的模板是DNA的一段单链,C错误;D、由图可知,图③翻译中a链为mRNA,核糖体X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D正确。故选C。20.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1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B.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1/2)nC.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D.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答案】C【解析】【分析】1、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①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②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2)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详解】A、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增加了2n-2n-1=2n-1个DNA,每个DNA分子需要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那么2n-1个DNA分子就需要2n-1×m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错误;\nB、DNA双链被32P标记后,不管复制多少次,子代中都只有2个DNA带有标记,所以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2/2n,B错误;C、由于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数量关系是G1=C2、C1=G2,双链DNA分子中G+C=G1+G2+C2+C1=2(G1+C1)=2(G2+C2),故双链DNA分子中,G+C的比值与每一条链上的该比值相等,因此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M%,C正确;D、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但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32P,第二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标记,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标记情况无法确定,因为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随机的,D错误。故选C。21.为指导遗传咨询,医生通过产前诊断技术判断胎儿是否患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诊断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B.借助B超检查可以检测胎儿是否患白化病C.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可初步判断胎儿是否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D.可以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救治某些遗传病患者【答案】B【解析】【分析】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检测等,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详解】A、唐氏综合征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诊断胎儿否患唐氏综合征,A正确;B、借助B超检查无法检测胎儿是否患白化病,B错误;C、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可初步判断胎儿是否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C正确;D、可以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救治某些遗传病患者,D正确。故选B。22.近来,媒体常报道一种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感染该细菌而引起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n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新品种抗生素也无法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B.细菌为了抵抗抗生素的抑菌作用而发生耐药性变异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新物种的产生D.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详解】A、超级细菌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使用新品种抗生素可以达到杀菌目的,A错误;B、耐药性变异是不定向自发产生的,抗生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D、超级细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抗生素不断选择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提高的结果,D正确。故选D。23.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n(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1-(1-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错误;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1-(1-a)2(a为致病基因频率),C错误;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D。【点睛】2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①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可遗传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②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和变异的方向;③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和灰色桦尺蛾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④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过程中,纯种高茎豌豆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⑤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⑥随机交配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D【解析】【分析】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①达尔文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解释,①错误;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方向,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②错误;③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黑色和灰色桦尺蛾属于同一物种,不能发生共同进化,③错误;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④错误;⑤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⑤正确;\n⑥随机交配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不会发生进化,⑥正确。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5.在纯合野生型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研究人员发现该果蝇突变型性状的出现,是因为其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现欲判断突变基因所处的位置,让该突变型雄果蝇与纯合野生型雌果蝇交配得到F1,统计F1中的表型及比例,下列可能的结果或对应分析不成立的是()(不考虑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A.突变型:野生型=1:1,说明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雌雄果蝇均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C.雌果蝇均为突变型,雄果蝇均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D.雌、雄果蝇中均存在突变型和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A【解析】【分析】在纯合野生型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该果蝇突变型性状的出现,是因为其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可能是显性突变,也可能是隐性突变。【详解】A、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所以不能说明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雌雄果蝇均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为隐性突变,B正确;C、雌果蝇均为突变型,雄果蝇均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C正确;D、雌、雄果蝇中均存在突变型和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26.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植物,如植物甲,具有特殊的CO2固定方式。这类植物晚上气孔打开吸收CO2,吸收的CO2通过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储存的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在农业生产中会对作物进行松土,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n(2)气孔白天关闭,晚上打开是这类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能防止__________________,又能保证__________________正常进行。(3)若以pH作为检测指标,请设计实验来验证植物甲在干旱环境中存在这种特殊的CO2固定方式(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答案】(1)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2)①.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水分散失过多②.光合作用(3)实验思路: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植物甲,平均分为A、B两组并于夜晚测定其细胞液pH值。将A组置于干旱条件下培养,B组置于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其它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组植物夜晚细胞液的pH值并记录。预期结果:A组pH值小于B组,且B组pH值实验前后变化不大,说明植物甲在干旱环境中存在这种特殊的CO2固定方式。【解析】【分析】据题可知,植物甲生活在干旱地区,为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白天关闭、晚上打开。白天气孔关闭时:液泡中储存的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和有机物可用于细胞呼吸。【小问1详解】在农业生产中会对作物进行松土,以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小问2详解】由于环境干旱,植物吸收的水分较少,为了维持机体的水平衡以适应这一环境,气孔白天关闭能防止白天因温度较高蒸腾作用较强导致植物体水分散失过多,晚上气孔打开吸收二氧化碳储存固定以保证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小问3详解】该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甲所处的生存环境是否干旱,由于夜间气孔打开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导致液泡pH降低,故可通过检测液泡的pH验证植物甲存在该特殊方式,即因变量检测指标是液泡中的pH值。实验思路: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植物甲,平均分为A、B两组并于夜晚测定其细胞液pH值。将A组置于干旱条件下培养,B组置于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其它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组植物夜晚细胞液的pH值并记录。预期结果:A组pH值小于B组,且B组pH\n值实验前后变化不大,说明植物甲在干旱环境中存在这种特殊的CO2固定方式。27.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或________。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_。(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①.EeBb②.eeBb(两空可颠倒)③.eeBb④.1/2⑤.40%⑥.48%⑦.60%⑧.①EE(Ee)⑨.灰体:黑檀体=3:1(灰体:黑檀体=7:9)⑩.灰体:黑檀体=4:1(灰体:黑檀体=7:8)【解析】【分析】分析遗传图解:蝇的灰体与黑檀体、短刚毛与长刚毛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一的后代比例为1:1: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EeBb和eebb或Eebb和eeBb,又实验二后代比例为3:1:3:1,说明亲本乙不可能是\neebb。【详解】(1)根据甲和乙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是1:1:1:1,推测亲本基因型可能是:EeBb×eebb或者是eeBb×Eebb;根据实验二乙和丙杂交,后代短刚毛:长刚毛=3:1,说明亲本中与刚毛有无有关的基因型都是Bb,表现型都是短刚毛。后代灰体:黑檀体=1:1,双亲有关的基因型是Ee、ee,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或eeBb。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常用测交实验,乙的基因型应是EeBb,则丙的基因型是eeBb。(2)实验二亲本基因型是EeBb与eeBb,计算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个体数,可以先求出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数:利用分解法,EeBb=1/2×1/2=1/4,eeBb=1/2×1/2=1/4,再求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数:1-(1/4+1/4)=1/2。(3)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黑檀体果蝇占总数的16%,由于是自由交配产生的,所以可直接求出亲本中e的基因频率是40%,则E的基因频率是60%,自由交配过程中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后代基因频率与基因频率是不变的,则Ee的基因型频率为40%×60%×2=48%。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与E的基因频率相同,也是60%。(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正常情况下后代基因型是Ee,在后代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e,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基因型是e。可以选择EE的个体与这只果蝇杂交,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e,则F1全是灰体(Ee),则F1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3:1。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0e(0表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F1全是灰体(Ee、E0),F1自由交配,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4:1。也可以选择Ee的个体与这只果蝇杂交,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e,则F1灰体:黑檀体=1(ee):1(Ee),则F1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灰体:黑檀体=7:9。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则F1灰体(Ee、E),黑檀体(e、ee),F1自由交配,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7:8。【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与变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8.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2N=20\n),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型,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2)玉米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甲和乙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①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获得可育植株,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hR植株,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应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③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2)①.花药离体培养②.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抑制纺锤体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级,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④.基因重组⑤.Ⅲ⑥.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方法Ⅰ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方法Ⅱ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Ⅲ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小问1详解】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即两对基因连锁,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型,说明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形成了SM、Sm、sM和sm四种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了四种表型。【小问2详解】\n①方法Ⅰ是单倍体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hR单倍体植株,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hhRR的纯合子,单倍体育种得到的后代均为纯合子,因此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后期分开的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级,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②方法Ⅱ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因此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诱变育种。29.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_,它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_的细胞。(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述)。(6)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n(7)若图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则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丝分裂后期②.a③.次级精母细胞④.b、d、e⑤.a、b⑥.b→a、d→c⑦.阻滞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⑧.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⑨.AaB、AaB、b、b或Aab、Aab、B、B【解析】【分析】分析图1甲: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2: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详解】(1)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的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属于图2中的类型a。(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说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应该为次级精母细胞。(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b细胞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一次分裂的细胞,d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那么b、d、e的细胞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4)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5)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d→c。(6)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用细胞松弛素B阻滞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7)图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则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或AAaabb、BB;减数第二次分裂正确,则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AaB、b、b或Aab、Aab、B、B。\n【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0.蜥蜴是爬行类中种类最多的族群,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5米长的科莫多龙都有。如图为某岛上蜥蜴新种形成的模式图:(1)如图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代表__________,Y代表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岛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总和是生物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4)据考察,该小岛原与大陆相连,因海平面上升而逐渐远离大陆而成现状。小岛上的蜥蜴新种与蜥蜴原种已成为两个物种,由此可见,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5)由于海平面继续上升,小岛上食物短缺,生存空间减少导致_____________加剧,长此以往,不适应环境的蜥蜴将被淘汰,最终导致蜥蜴原种的灭绝。(6)蜥蜴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是通过____________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7)对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的线粒体某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52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4.3%,这些差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答案】(1)①.突变和基因重组②.自然选择③.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进化(3)基因库(4)隔离(5)生存斗争(6)基因突变(7)①.基因②.协同进化【解析】【分析】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小问1详解】\nX代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不同性状,Y代表自然选择,保留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小问2详解】小岛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总和是一个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小问3详解】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基因库。【小问4详解】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小问5详解】由于海平面继续上升,小岛上食物短缺,生存空间减少导致生存斗争加剧。【小问6详解】蜥蜴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是通过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小问7详解】某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52个变异位点,这些差异属于基因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