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8生物的遗传例1.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一、选择题1.人体仍然残留着哺乳动物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作为生物进化中( )A.古生物学的证据B.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D.胚胎学的证据2.某人感染了某种强力致病细菌。该细菌可以合成、分泌多种毒蛋白,多种抗生素对该细菌都没有治疗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致病菌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B.该致病菌分泌毒蛋白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该致病菌发生适应性进化D.该致病菌没有线粒体,因此不能进行需氧呼吸3.科学家分析了多种生物的碱基组成,其中(A+T)/(C+G)的比值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DNA来源大肠杆菌小麦牛猪肝猪脾猪胰(A+T)/(C+G)1.011.211.291.431.431.42A.表中生物的DNA都含有四种相同的碱基,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的有力支持B.不同生物(A+T)/(C+G)的比值不一致,表明每种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C.牛比大肠杆菌(A+T)/(C+G)的比值高,相对来说DNA结构更稳定\nD.猪不同组织中(A+T)/(C+G)的比值基本相同,是因为它们来自同一受精卵4.控制鹌鹑(2n=78)细胞膜上某受体合成的等位基因,有三种不同的碱基序列,其基因分别表示为E、F、R。统计某种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只)分别为:EE35、FF15、RR30、EF20、FR20、ER3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E、F和R基因的形成,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在配子形成过程中,E、F和R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30%D.对E、F、R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选择可导致该种群发生进化5.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当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侵入森林时,绿色变色蜥被迫到树上生活,仅仅经过20代,绿色变色蜥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以下关于这一事实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绿色变色蜥种群为了适应树上环境产生了特异性变异B.褐色蜥蜴不是影响绿色变色蜥种群进化的环境因素C.褐色蜥蜴和绿色变色蜥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D.绿色变色蜥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说明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6.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新发现一个约5.5亿年前的远古化石群,展示了古老青藏高原丰富的生物类群,为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柴达木盆地化石群能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古老青藏高原上丰富的生物类群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古老青藏高原上所有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基因库D.古老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决定各类生物种群的进化方向7.我国古代《禽经》多次提到鸟类形态结构与习性的关系,如“搏则利嘴”“物食喙长”“谷食喙短”。(注:“搏”是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物食”指在水上寻食的鸟类,“谷食”指以种子为食的鸟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鸟类产生了“利嘴”“喙长”“喙短”等变异B.“利嘴”“喙短”“喙长”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nC.“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不同喙型的鸟类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8.(多选)报春花具有二型花柱和同型花柱两种不同花型(如图1)。研究发现,传粉昆虫随海拔增加而减少。为研究上述现象对报春花花型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模拟实验,其处理及结果如图2。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传粉昆虫与报春花间的相互作用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实验中套袋处理是为了模拟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C.据图2推测二型花柱报春花的传粉方式主要为异花传粉D.异花传粉增加了基因多样性因此高海拔二型花更具优势二、非选择题9.某科研小组连续数年在田里进行害虫数量调查。为减少虫害,从某年开始,持续使用固定量的同一品牌的杀虫剂。害虫数量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该科研小组最有可能在______年开始使用杀虫剂。(2)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_的。(3)图表显示,2000年、2005年单位面积内害虫的数量几乎相同,具有抗药性\n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的是______年,随着时间增加,杀虫剂效果______。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是不是同一物种?________。(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的。\n答案与解析例1.【答案】C【解析】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群体中斑点数量多的鱼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故选C。1.【答案】B【解析】比较解剖学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B正确,A、C、D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A.该致病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染色质,原核生物中DNA与蛋白质不结合形成染色质,A错误;B.该致病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C.致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耐药性个体,通过抗生素的自然选择作用,耐药性弱的个体死亡,耐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从而导致病菌耐药性变异不断积累,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因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该致病菌发生适应性进化,C正确;D.该致病菌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具有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需氧呼吸,D错误。故选C。3.【答案】C【解析】A.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表中生物的DNA都含有四种相同的碱基A/T/C/G,说明这些生物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A正确;B.表格中大肠杆菌、小麦、牛、猪\n的(A+T)/(C+G)的比值不一致,说明每种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B正确;C.相对来说,氢键越多越稳定,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牛(1.29)比大肠杆菌(A+T)/(C+G)(1.01)的比值高,相对来说C、G含量少,氢键少,DNA结构更不稳定,C错误;D.猪不同组织中的细胞都是体细胞,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分化而来,因此猪不同组织中(A+T)/(C+G)的比值基本相同,D正确。故选C。4.【答案】D【解析】A.E、F、R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可以突变成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错误;B.在配子形成过程中,E、F和R基因为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该鹌鹑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30×2+20+30)/(35+15+30+20+20+30)×2≈0.37,C错误;D.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E、F、R进行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D。5.【答案】D【解析】A.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已经出现,树上的环境只是对适合的变异选择并保存下来,A错误;B.当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侵入森林时,绿色变色蜥被迫在树上生活,仅仅经过20代,绿色变色蜥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所以褐色蜥蜴是影响绿色变色蜥种群进化的环境因素,B错误;C.褐色蜥蜴和绿色变色蜥生活在同一区域,两者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D.褐色蜥蜴的侵入导致绿色变色蜥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因此可能改变了绿色变色蜥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D。6.【答案】C【解析】A.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协同进化,B正确;C.种群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并非所有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C。7.【答案】A\n【解析】A.“利嘴”“喙长”“喙短”等不同的变异类型在环境选择前即已出现,自然选择只是选出适合环境的变异,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利嘴”“喙短”“喙长”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搏”是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在捕食关系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正确;D.“物食喙长”“谷食喙短”说明不同喙型的鸟类在习性上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8.【答案】ABC【解析】分析图1,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有助于自花传粉;而二型花柱则不利于自花授粉。分析图2,不套袋处理时,三种花柱类型的结实率差距不大;而套袋处理后,对同型花柱影响不大,长柱型花不结实,短柱型花结实率很低。因此,A.传粉昆虫在吸食花简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因此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无传粉者的条件,B正确;C.结合图1和图2分析,套袋处理后,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低或不结实,说明其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C正确;D.套袋处理后,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低或不结实,说明其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多样性,但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D错误。故选ABC。9.【答案】(1)2001(2)不定向(3)2005 下降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n【解析】(1)据图可知,2000年害虫的数量,在2001年大量减少,表明该科研小组最有可能在200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2)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同时表明2005年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10.【答案】(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不是(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隔离 协同进化【解析】(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因此,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由分析可知,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种群b和种群c不是同一物种。(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通过计算可知,如果只考虑这一对等位基因,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协同进化的。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