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生物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沙漠植物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A.水B.蛋白质C.糖类D.DNA【1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详解】因为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因此沙漠植物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故选A。2.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精氨酸易溶于水,两者的差别取决于()A.氨基数量不同B.肽键不同C.R基团不同D.羧基数量不同【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详解】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氨基酸之间的不同因为R基的不同而不同,中心碳其他三个键位上的基团都是相同的,因此酪氨酸和精氨酸的特性的差别在于R基的不同,C正确。故选C。3.在细胞膜上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是()
A.核酸B.胆固醇C.糖蛋白D.油脂【3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详解】A、核酸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作用,细胞膜上不存在核酸,A错误;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与信息交流无关,B错误;C、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表面,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与题意相符,C正确;D、油脂是细胞中的主要储能物质,与信息交流无关,D错误。故选C。4.春天百花争艳,与绿叶和花朵的颜色相关的色素分别主要存在于()A.叶绿体,细胞溶胶B.叶绿体,液泡C.细胞溶胶,液泡D.内质网,液泡【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液泡是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类囊体薄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详解】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含量多使植物呈现绿色;植物花瓣细胞的成熟的大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使植物的花瓣呈现红色。故选B。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在高尔基体合成C.胞质环流的速度与新陈代谢强度有关D.细胞溶胶中只进行少量化学反应【5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详解】A、细胞壁不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真菌细胞和细菌细胞也具有细胞壁,A错误;B、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C、胞质环流的速度与新陈代谢强度有关,细胞代谢强度越高,胞质环流速度越快,C正确;D、细胞溶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其中不只进行少量化学反应,D错误。故选C。6.如图为细胞核等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④和⑥都较多B.⑤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C.③处一条线可表示两层磷脂分子D.②与③的连接有利于物质运输【6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内质网,③表示核膜,④表示染色质,⑤表示核仁,⑥表示核孔。
【详解】A、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⑤核仁较大,⑥核孔数目较多,④染色质数目不变,A错误;B、⑤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C、③处一条线表示一层膜,即两层磷脂分子,C正确;D、②内质网与③核膜的连接有利于物质运输,D正确。故选A。7.肺炎支原体是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下列可作为判断其是原核细胞的证据是()A.有细胞膜B.有DNAC.没有内质网D.有拟核【7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因此“有细胞膜”不能作为判断其是原核细胞的证据,A错误;B、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以及DNA病毒都有DNA,因此“有DNA”不能作为判断其是原核细胞的证据,B错误;C、原核细胞和病毒都没有内质网,因此“没有内质网”不能作为判断其是原核细胞的证据,C错误;D、真核细胞和病毒都没有拟核,只有原核细胞有拟核,因此“有拟核”可作为判断其是原核细胞的证据,D正确。故选D。8.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表示“ATP-ADP循环”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甲和物质乙都是水B.在萤火虫体内,能量1可以来自化学能与光能C.能量2可用于消化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D.植物细胞在黑暗条件下,②过程只发生在线粒体中【8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ATP和ADP相互转化的供能模式在生物界普遍存在,ATP的水解往往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成往往与细胞中的放能反应相联系。题图分析,图中①是ATP的合成过程,该过程消耗能量,需要的酶是ATP合成酶,其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或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化学能,②过程是ATP的水解过程,该过程需要ATP水解酶,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物质甲和乙都是水。【详解】A、ATP合成过程产生水,分解过程消耗水,故图中的甲和乙均表示水,A正确;B、在萤火虫体内,能量1可以来自化学能,不可能来自光能,因为萤火虫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在萤火虫体内能量2可转变成光能,B错误;C、消化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况且消化道中也没有ATP,C错误;D、植物细胞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部位不只是线粒体,还有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A。9.为验证酶的特性,进行了相关实验,分组设置如下表所示:试管号123456本尼迪特试剂(mL)2222221%淀粉溶液(mL)3-3-3-2%蔗糖溶液(mL)-3-3-3稀释的人新鲜唾液(mL)--11--
蔗糖酶溶液(mL)----11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的本尼迪特试剂不可以换成碘-碘化钾溶液B.若1、5号试管中都出现红黄色沉淀,则淀粉溶液中可能含有还原糖C.对照2、4、6三支试管的结果,可以得出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和底物种类【9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本实验中的本尼迪特试剂不可以换成碘-碘化钾溶液,因为碘-碘化钾溶液与蔗糖及其水解产物均不发生反应,因而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A正确;B、1号试管作为空白对照,目的是检测淀粉中是否有还原糖,因此,若1、5号试管中都出现红黄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还原糖,据此可推测淀粉溶液中可能含有还原糖,B正确;C、对照2、4、6三支试管的结果,可以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不能得出淀粉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C错误;D、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具有专一性,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同酶异底和同底异酶,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和底物种类,D正确。故选C。10.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耗氧量加大。下列有关剧烈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丙酮酸因氧气不足而在细胞溶胶中进一步被[H]催化生成乳酸B.骨骼肌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C.厌氧呼吸加强,进入线粒体的氧气减少
D.骨骼肌细胞中分解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比安静时多【10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剧烈运动时,丙酮酸因氧气不足而在细胞溶胶中进一步被[H]还原生成乳酸,A错误;B、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所以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B正确;C、剧烈运动时,因进入线粒体的氧气减少,所以厌氧呼吸加强,C错误;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既进行厌氧呼吸又进行需氧呼吸,而安静时只进行需氧呼吸,因此骨骼肌细胞中分解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比安静时少,D错误。故选B。11.物质进出细胞示意图如下,甲、乙、丙、丁表示不同运输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保证活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最重要的是乙B.图中表示被动转运的是乙和丙,不消耗能量C.丁可以表示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D.甲、乙、丙、丁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11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方式中,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乙和丙方式中,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或者通道蛋白协助,属于易化扩散;丁方式中,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既需要载体又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转运。【详解】A、主动转运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的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物质跨膜运输中,因此对保证活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最重要的是丁(主动转运),A错误;B、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自由扩散和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都是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运输一种方式,因此图中表示被动转运的是甲(自由扩散)、乙(易化扩散)、丙(易化扩散),B错误;C、图中丁为通过主动转运排出物质的过程,因此不能表示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C错误;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它的结构及所含有的磷脂、蛋白质等成分有关,因此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都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即甲、乙、丙、丁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D正确。故选D。12.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易于观察染色体C.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D.在末期,核膜重新形成,每个细胞核内有8条染色体【1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
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经过间期DNA复制,前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A正确;B、中期染色体缩短变粗,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B正确;C、在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同源染色体分开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D、在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形成,每个细胞核内有8条染色体,与原来细胞相同,D正确。故选C。根据以下资料完成下面小题: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如右图所示)。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俗称“血癌”。其致病机理是比较早期的造血干细胞演变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更新能力变得非常强的“白血病细胞”。13.下列关于图中细胞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B.图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蛋白质完全不同C.图中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基因说明已经发生细胞分化D.图中红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相比,核酸已经发生改变14.下列关于“白血病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白血病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的原因是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多B.造血干细胞演变为“白血病细胞”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白血病细胞”凋亡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该细胞的凋亡基因不能复制D.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不能表达,代谢活动停止
【13~14题答案】【答案】13.D14.B【解析】【分析】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13题详解】A、图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已高度分化,不具有分化能力,A错误;B、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蛋白质不完全不同,B错误;C、细胞分化不会改变遗传物质,因此图中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基因无法说明已经发生细胞分化,C错误;D、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和造血干细胞相比,DNA不变,RNA已经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14题详解】A、“白血病细胞”也就是癌细胞,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A错误;B、造血干细胞演变为“白血病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发生了癌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改变,故该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正确;C、“白血病细胞”凋亡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凋亡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而不是凋亡基因不能复制,C错误;D、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仍能发生选择性表达,代谢活动还没有完全停止,D错误。故选B。15.已知羊的毛色(白毛和黑毛)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关杂交实验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实验一可判断出白毛羊(甲)为杂合子B.实验二中F1出现3:1的比例其原因是性状分离C.实验一的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50%D.白毛羊(丙)和白毛羊(戊)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15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二白羊与白羊杂交出现黑羊可知,白羊为显性,黑羊为隐性,且双亲杂合。实验一的亲本为白羊(Aa)、黑羊(aa),子代为白羊(Aa)、黑羊(aa)。【详解】A、实验一是白羊与黑羊杂交生下白羊与黑羊,根据实验一无法判断出白毛羊(甲)为杂合子,A错误;B、实验二中F1出现3∶1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B错误;C、实验一的F1(1/2Aa、1/2aa)中,能稳定遗传即纯合的个体(aa)占50%,C正确;D、白毛羊丙(Aa)和白毛羊戊(1AA、2Aa)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D错误。故选C。16.某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有宽叶(B)和窄叶(b)两种类型,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含隐性基因的花粉50%败育。将宽叶杂合雌株和窄叶雄株杂交,则后代中宽叶雌株和窄叶雄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A.1/4,1/4B.1/6,1/3C.1/3,1/4D.2/9,2/9【16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合子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XB、Xb;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
子,即Xb、Y,由于窄叶基因(b)可使花粉一半败育,所以产生的雄配子Xb:Y=1:2。【详解】根据分析宽叶杂合雌株XBXb和窄叶雄株XbY杂交,雌性可以产生的配子XB:Xb=1:1,雄配子Xb:Y=1:2,随机结合后XBXb:XbXb:XBY:XbY=1:1:2:2,所以宽叶雌株的比例为1/6,窄叶雄株的比例为1/3,B正确。故选B。17.利用荧光标记基因,得到某生物个体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图,由图分析,错误的是()A.通过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能更好的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若其为杂合子,不考虑变异时图中方框内基因应该是等位基因C.从图中荧光点分布来看,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使用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方法【17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为摩尔根等人利用荧光标记各个基因,根据其不同荧光点的位置分布可以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图示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详解】A、通过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能从本质上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A正确;B、若其为杂合子,不考虑变异时图中方框内基因应该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B错误;C、图示为两条染色体,二者形态大小相似、基因位点相同,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时,每条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有两个基因(荧光点),可推测染色体中有染色单体,因此图乙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C正确;D、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为遗传定律本质的解释
提供了基础,D正确。故选B。18.红绿色盲是人类一种常见的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遗传病,不考虑变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A.色觉均正常的父母,生下的女儿色觉也正常B.女患者的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出现2个色盲基因C.祖父的色盲基因不可能传给孙女D.男患者产生的精子均含有色盲基因【18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详解】A、因为色觉均正常的父母中父亲的基因型为XBY,父亲的XB会传给其女儿,因此生下的女儿色觉也正常,A正确;B、女患者(XbXb)的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XbXb,其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女患者的次级卵母细胞可能出现2个色盲基因,B正确;C、祖父的色盲基因会传给其女儿,最后传给外孙,但不会传给其儿子,因此祖父的色盲基因不可能传给孙女,C正确;D、男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其产生的精子种类为Xb和Y,即男患者产生的精子不一定含有色盲基因,D错误。故选D。19.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R型细菌数量减少原因是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bc段R型细菌数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C.de段出现的S型细菌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更多的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D.通过该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19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ab段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致使R型细菌数量减少,A错误;B、b点之前,已有少量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R型细菌大量繁殖,B正确;C、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de段S型细菌大量增加,C错误;D、该实验是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将R型转变为S型,但不能证明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故选B。20.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是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C.DNA分子的两端均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D.DNA分子中A—T碱基对的比率越大,热稳定性越高【20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两个相邻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B、双链DNA分子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每条链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错误;C、双链DNA中,两端均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D、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G碱基对的比率越大,热稳定性越高,D错误。故选C。21.为了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CsC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得到不同密度的DNA带。下列有关DNA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子一代细胞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带,还无法判断DNA的复制方式B.子二代与子三代细胞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得到的DNA带位置不相同C.DNA分子复制时,先把DNA完全解旋后再复制D.转入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3/4【21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根据DNA的质量(密度)不同,离心后处于试管不同的位置,称为重带(15N-15N)、中带(14N-15N)、轻带(14N-14N)。【详解】A、根据子一代细胞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带,有可能是半保留复制,也有可能是弥散复制,A正确;B、子二代(得到的DNA为14N-15N、14N-14N)与子三代细胞(得到的DNA为14N-15N、14N-14N)中的DNA分子离心后得到的DNA带位置相同,都为轻带和中带,B错误;C、DNA分子复制时,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D、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转入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100%,D错误。故选A。22.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
B.表观遗传的性状传递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表观遗传可能是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稳定性的改变引起D.DNA甲基化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22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物质相同,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A正确;B、表观遗传的性状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错误;C、表观遗传是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而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因此表观遗传可解释为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稳定性的改变,C正确;D、DNA甲基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D正确。故选B。23.基因型为AaXBY的某二倍体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示意图如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B.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0或1或2个Y染色体C.该动物体细胞中最多含有8条染色体D.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另一个细胞基因组成为aY【23题答案】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结合图中基因的位置可知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离,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B、该动物为雄性动物,体细胞中应该含有1条Y染色体,在其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2条Y染色体,而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出现0条或2条Y染色体,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应该与体细胞相同,则该动物体细胞中应该含有4条染色体,因此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会出现8条染色体,C正确;D、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另一个细胞基因组成为aaYY,D错误。故选C。24.下表为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植株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水稻品种表观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mol·m-2s-1)胞间CO2浓度(μmo1·m-2)叶绿素含量(mg·g-1)突变体3.610.18424.520.016野生型11.770.30298.440.038(表观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膜和类囊体膜上B.突变体水稻的光饱和点可能低于野生型水稻C.突变体水稻的呼吸作用强度低于野生型水稻D.突变体水稻表观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下降导致CO2吸收不足【24题答案】
【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呼吸作用一般指异化作用。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光合与呼吸的差值可用净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来表示,具体指标可以是氧气释放量、CO2吸收量、有机物积累量等。【详解】A、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错误;B、光饱和点是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最小的光照强度,突变体水稻的表观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水稻,因此突变体水稻的光饱和点可能低于野生型水稻,B正确;C、从表格中无法知道突变体水稻和野生型水稻的呼吸作用强度的高低,C错误;D、突变体水稻气孔导度较低,但是胞间CO2浓度较高,因此表观光合速率下降不是由于气孔导度下降所致,D错误。故选B。25.某家族有甲、乙两种遗传病,下图为其遗传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C.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3D.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16
【25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病Ⅱ1、Ⅱ2正常,生有患甲病的儿子,为隐性遗传病,Ⅰ1是患甲病女性,其儿子Ⅱ3正常,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Ⅲ3、Ⅲ4正常,生有患病的儿子,为隐性遗传病,Ⅲ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因此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Ⅲ3表现正常,有患乙病的儿子,则其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其双亲正常,但有患甲病的兄弟,说明其双亲均是甲病携带者,则其基因型为AA或Aa,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B正确;C、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Ⅲ4表现正常,且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Ⅲ3和Ⅲ4再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1/4=1/6、患乙病的概率为1/4,因此二者再生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6×3/4+5/6×1/4=1/3,C正确;D、Ⅲ3和Ⅲ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分别是XBXb、XBY,而Ⅳ1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其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2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菠菜叶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菠菜叶的叶绿体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细胞中,叶绿体会利用光能将H2О裂解成О2和_____________,随后生成ATP和NADPH,其中NADPH为三碳酸的还原提供氢和
____________。(2)该小组同学将绿色菠菜叶剪碎并加入相关物质,充分研磨、过滤后获得光合色素提取液,之后利用____________法,得到甲图实验结果,形成该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3)该小组同学在相同的光照强度条件下,利用菠菜叶进行了“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得到乙图结果,在NaHCO3溶液浓度为0.5%时,限制A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由曲线图可以看出,NaHCO3溶液浓度为_____________时最有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当NaHCO3溶液浓度大于1%时,光合速率减少,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若要使得到的曲线变化趋势更细致,则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26题答案】【答案】(1)①.叶肉②.H+和电子(氢)③.能量(2)①.纸层析##层析②.提取光合色素时未添加碳酸钙(3)①.温度和NaHCO3溶液浓度②.1%③.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叶片细胞失水,影响其光合速率④.缩小NaHCO3溶液浓度梯度,重复实验【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2、分析曲线乙图可知,横坐标表示NaHCO3溶液浓度,纵坐标表示在不同的NaHCO3溶液浓度下光合速率,20℃、25℃条件下,NaHCO3溶液浓度为1%时光合速率最大,当NaHCO3溶液浓度大于1%时,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随着NaHCO3溶液浓度升高,部分叶片细胞渗透失水,光合速率随之下降。【小问1详解】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菠菜叶的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会利用光能将H2О裂解成О2和H+和电子(氢),随后生成ATP和NADPH,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其中的NADPH为三碳酸的还原提供氢和能量。【小问2详解】不同色素分子在滤纸上的扩散速率不同,纸层析法可用于分离菠菜的叶绿体中的色素,正常的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由上到下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该小组同学将绿色菠菜叶剪碎并加入相关物质,充分研磨、过滤后获得光合色素提取液,之后利用纸层析法,得到甲图实验结果,由图示可知,图中色素带缺少叶绿素a和叶绿素b条带,可能是由于提取光合色素时未添加碳酸钙,叶绿素被破坏导致的。 【小问3详解】分析曲线乙图可知,与25℃条件相比,NaHCO3溶液浓度为0.5%时A点光合速率低,且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大,20℃条件下叶片细胞的光合速率逐渐增大,说明限制A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NaHCO3溶液浓度。由分析可知,当NaHCO3溶液浓度为1%时叶片细胞光合速率最大,最有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当NaHCO3溶液浓度大于1%时,随着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减少,可能是由于NaHCO3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叶片细胞失水,影响其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随之下降。当把NaHCO3溶液浓度梯度缩小,重复实验,可以使得到的曲线更光滑,变化趋势更细致。【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和表格,主要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要从分析曲线特征以及表格数据找出光合作用和叶圆片上浮数量之间的关系,难度中等。28.雌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0,在繁殖期的雄蝗虫的精巢内,可以找到处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下图1为制作和观察四龄蝗虫减数分裂临时装片的过程;图2为蝗虫精巢中不同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请据图回答:(1)本实验需要将解剖剥离得到的蝗虫精巢进行固定、①______________操作,以利于后续操作;染色操作的原理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容易被______________着色。②______________
操作时,需用橡皮或笔端轻轻敲击盖玻片几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2)图2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可能正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细胞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此时该细胞内共12条染色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若该蝗虫的基因型为AaXRO,则其可产生______________种精子,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28题答案】【答案】(1)①.解离②.碱性染料③.制片④.使细胞分散开来(2)①.C、E②.B③.次级精母细胞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11对同源染色体分离,X染色体随机进入该细胞(3)①.4②.AO、aO、AXR、aXR【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题图分析,如1中制片的步骤为:取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图2:细胞A中染色体和DNA数目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为精原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细胞B为有丝分裂前、中期的细胞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和后期的细胞,即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C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D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且该细胞取自雄蝗虫;根据染色体数目可知,E为精细胞。【小问1详解】本实验需要将解剖剥离得到的蝗虫精巢进行固定、①解离操作,从而使细胞彼此分离,以利于后续操作;染色操作的原理是根据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从而染色后的染色体有利于被观察清楚。②制片操作时,需用橡皮或笔端轻轻敲击盖玻片几下,该步骤有利于使细胞分散开来成为单层细胞,便于观察。
【小问2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根据分析可知,图2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E,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的细胞,E为精细胞,因而都不会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细胞B可能处于该时期,因而,可能正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的细胞为图B。细胞C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雄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0,该细胞C内共12条染色体(11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这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11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X染色体随机进入该细胞导致的。【小问3详解】若该蝗虫的基因型为AaXRO,则根据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知,其可产生AO、aO、AXR、aXR 四种精子。【点睛】熟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减数分裂的制片操作和相关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四解答本题的前提。30.已知某雌雄异株植物可产生氰化物,表现为抗逆性,但氰化物不能及时分解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使植株矮小。该植物体内氰化物主要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假设控制酶1、酶2表达的基因分别为A或a、D或d,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多对纯合亲本杂交,结果如下:组合一:抗逆正常♀×抗逆矮株♂→F1→F1随机交配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抗逆正常♀:抗逆矮株♀:抗逆正常♂:抗逆矮株♂=3:1:3:1组合二:抗逆矮株♀×不抗逆♂→F1→F1随机交配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抗逆正常♀:抗逆矮株♀:抗逆正常♂:抗逆矮株♂:不抗逆♂3=6:2:3:1:4请回答:(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基因A、a位于_____________(常/X)染色体上,其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
(2)组合二亲本中抗逆矮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1中雌性植株一共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_种类型配子。组合一F2抗逆正常雄株和组合二F2抗逆正常雌株杂交,后代抗逆正常雌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3)若只考虑A和a基因,请写出组合二F1产生F2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30题答案】【答案】(1)①.自由组合②.X染色体③.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2)①.ddXAXA②.4③.5/8(3)【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意分析,抗逆正常♀×抗逆矮株♂→F1→F1随机交配得F2,抗逆正常♀∶抗逆矮株♀∶抗逆正常♂∶抗逆矮株♂=3∶1∶3∶1,正常和矮株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且正常与矮株的比例为3∶1,正常对矮株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基因D控制酶2的合成。抗逆矮株♀×不抗逆♂→F1→F1随机交配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抗逆正常♀:抗逆矮株♀:抗逆正常♂:抗逆矮株♂:不抗逆♂=6:2:3:1:4,该比例中抗逆与不抗逆的比例为12∶4=3∶1,说明抗逆对不抗逆为显性,又知雌株全表现为抗逆,而雄株中抗逆与不抗逆的比例为1∶1,说明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为A,且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杂交组合F1的基因型为DdXAXa、DdXAY,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XAXA、DDXaY。【小问1详解】题意显示,相关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通过对组合二分析可知,抗逆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因此,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
A、a为等位基因,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即其中的遗传信息不同。【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组合二亲本中抗逆矮株♀的基因型为ddXAXA,F1中雌性植株的基因型为DdXAXa,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该植株一共可以产生4种类型配子,分别是DXa、dXA、DXA、dXa。组合一中亲本的基因型为DDXAXA、ddXAY,F1的基因型为DdXAXA、DdXAY,则F2抗逆正常雄株的基因型为D_XAY,组合二F2中抗逆正常雌株的基因型为D_XAXA或D_XAXa,则组合一F2抗逆正常雄株(D_XAY)和组合二F2抗逆正常雌株(D_XAXA或D_XAXa)杂交,首先分析第一对,群体中雌雄配子比例为D∶d=2∶1,则DD出现的概率为4/9,Dd出现的概率我4/9,因此正常植株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再分析第二对,群体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XA∶Xa=3∶1,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XA∶Y=1∶1,则XAXA出现的概率为3/4×1/2=3/8,XAXa出现的概率为1/4×1/2=1/8,显然抗逆雌株中纯合子的概率为3/4,因此二者杂交产生的抗逆正常雌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1/2×3/4=5/8。【小问3详解】若只考虑A和a基因,则组合二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AXa、XAY,则其产生F2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相关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伴性遗传的一般规律和相关的遗传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根据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和相关基因的位置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第三问最后一空是本题的易错点。3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下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
(1)甲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酶的催化,以_____________为原料,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C占27.4%,G占22.7%,则DNA片段中T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DNA片段的两条链中,与mRNA序列相似的链称为____________。(2)乙过程为_____________,反应发生在______________上。(3)图2中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为_____________。(AGC:丝氨酸;UCG:丝氨酸;GCU:丙氨酸;CGA:精氨酸。)(4)由图1可知,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从而使BDNF基因表达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丙过程______________(填“减弱”或“不变”或“增强”),若甲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BDNF的含量将____________(填“减少”或“不变”或“增加”)。【32题答案】【答案】(1)①.RNA聚合②.四种核糖核苷酸③.24.95%④.编码链(2)①.翻译②.核糖体(3)精氨酸(4)①.miRNA-195与BDNF基因表达的mRNA形成局部双链结构②.增强③.减少【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小问1详解】甲过程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该过程的产物是mRNA,因此转录的原
料是核糖核苷酸,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C占27.4%,G占22.7%,显然mRNA中C+G的含量为50.1%,该比例在mRNA中和与之互补的DNA的两条链中是恒等的,即DNA中C+G的含量也为50.1%,显然DNA分子中A+T=1-50.1%=49.9%,又因为在DNA分子中A和T的数量是相等,因此,该DNA片段中T所占的比例为49.9%÷2=24.95%。DNA片段的两条链中,与mRNA序列相似的链称为编码链。【小问2详解】乙过程为翻译,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以mRNA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过程。【小问3详解】图2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是由右向左,即为GCU,则其对应的密码子为CGA,根据密码子表可知,该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精氨酸,因此其所携带的氨基酸为精氨酸。【小问4详解】由图1可知,miRNA-195基因转录出的miRNA-95BDNF基因转录出的mRNA能够发生部分的碱基互补配对,因而阻止了相应的mRNA的翻译过程,即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195与BDNF基因表达的mRNA形成局部双链结构,从而使BDNF基因表达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导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丙过程增强,若甲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由于翻译过程受阻,BDNF的含量将减少。【点睛】熟知基因表达的过程及其相关的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基本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正确辨析图示的相关基因无法表达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关于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碱基计算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34.在鱼类饲料中通常富含植酸和非淀粉性多糖,植酸与钙、铁、锌等结合,降低鱼类对这些元素的利用率;非淀粉性多糖包括纤维素、果胶等,进入消化道后能结合大量水分,使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增加,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某科学研究团队探究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②在普通饲料中分别添加适量_____________,配制成两组实验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实验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③挑选若干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甲、乙、丙3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给对照组甲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同时______________。④投喂一段时间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等量若干鲈鱼称重。
⑤称重后获取鲈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用酪蛋白为底物,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酶的活性。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步骤②中空白处应填______________,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3)步骤③中空白处分别应填______________。(4)步骤⑤中应填_____________。(5)请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6)研究结果发现,非淀粉多糖酶能增加鲈鱼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使消化道内容物粘性降低,有利于消化酶的催化反应。【34题答案】【答案】(1)鱼苗生长较快,利于较为明显地观察其效果(或填“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2)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②.温度不能过高③.高温处理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3)给乙、丙组分别投喂等量的植酸酶饲料和非淀粉多糖酶饲料(或填“给乙、丙组分别投喂等量的两组实验饲料”)(4)单位酶在单位时间内酪蛋白(底物)的分解量(或填“单位酶在单位时间内酪氨酸)(生成物)的产生量”)(5)表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鲈鱼生长和酶活性的影响普通饲料(甲)组植酸酶组非淀粉多糖酶组重量反应速率(酶活性)(6)非淀粉多糖酶催化多糖水解(或填“非淀粉多糖酶催化纤维素和果胶水解”)【解析】【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
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故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是否加入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因变量是鲈鱼的生长速率和消化酶的活性变化。【小问1详解】鱼苗生长较快,利于较为明显地观察其效果,即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观察出来,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选择成体。【小问2详解】步骤②中空白处应填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备用,这里要特别注意温度不能过高,否则高温处理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导致实验失败。【小问3详解】给对照组甲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给乙、丙组分别投喂等量的植酸酶饲料和非淀粉多糖酶饲料,即给与实验组不同的处理。【小问4详解】称重后(检测生长指标)获取鲈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检测活性变化),酶促反应速率通常可用单位时间底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计算,因此,这里用酪蛋白为底物,然后测定单位酶在单位时间内酪蛋白(底物)的分解量来表示酶的活性。【小问5详解】根据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分成三组(普通饲料组、植酸酶组、非淀粉多糖酶组),最后要多干鲈鱼进行称重以及测定示酶的活性。故可以设计如下表格:【小问6详解】研究结果发现,非淀粉多糖酶能增加鲈鱼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这是因为非淀粉多糖酶能催化
纤维素和果胶水解,而纤维素、果胶等进入消化道后使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增加,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而非淀粉多糖酶催化纤维素和果胶水解后能使消化道内容物粘性降低,从而有利于消化酶的催化反应。【点睛】熟知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题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