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西专用)2022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4

首页 > 高考 > 三轮冲刺 > (江西专用)2022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4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江西专用)2022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之专项冲刺练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2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0周年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9周年。综观60年来中俄(苏)关系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A.不结盟政策是我国长期的外交原则B.独立自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C.意识形态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D.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是我国长期的外交策略2.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3.新中国初期掀起一股留学热潮。以下对这一时期留学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以欧美国家作为热门留学国B.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主要是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最吸引学子们的是科技与工业成就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北约建立B.中苏建交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欧共体成立5.(改编题)“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材料说明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是(  )A.中国已成为五大实力中心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C.利用与中国的和解夺取同苏联争夺中的优势D.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6.“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B.1972年尼克松访华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2022年奥巴马访华7.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群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图一: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二: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图三: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图四:1972年,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7-\n图一:1951年  图二:1954年   图三:1971年 图四:1972年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图一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二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三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四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8.(原创题)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①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②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③共同点就是指双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 ④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9.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缓和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C.遏止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10.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某项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某项外交计划”是指(  )A.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B.准备访华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C.参加上海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D.与中国合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11.下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C.大国结盟成为国际交往的发展趋势D.外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12.1978年12月15日下午4时,仅距中美两国正式宣布建交18小时,美国使节伍德科克又一次赶往人民大会堂,面见邓小平。邓小平再次郑重对这位美国使节指出:“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邓小平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  )A.中国外交的灵活性B.中国外交的反霸原则C.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D.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13.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7-\n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B.中美关系正常化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4.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 ④“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5.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梦想 ②和苏联的结盟使中国得到苏联的保护和支援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④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④16.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D.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17.(下图)2022年9月9日到9月25日,历时16天的“和平使命——2022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军事演习充分说明了中国(  )2022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A.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8.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1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2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3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原创题)国家主席胡锦涛2022年1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主要是基于(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B.履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7-\n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D.中国的国家利益20.2022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22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环球时报》材料三胡锦涛发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说  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郑重承诺    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请回答:(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2分)(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3分)(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6分)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进入1950年代,新中国同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体育交流,充分体现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在新中国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中占据的首要地位。——据李相如、宋雪莹《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材料二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改为“中国台北奥委会”。材料三 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为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竟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7-\n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22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6分)(2)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于与不利因素?(6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1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7分)参考答案6.B 【解析】从“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可知,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是1979年中美建交的应景作品,促成其诞生就是尼克松访华。7.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片背后的“目露凶光的青龙”与会议不符,②可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④错误。8.A 【解析】1972年中美还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④错误。“努力寻找共同点”是指双方共同利益,③不全面。9.B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以及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想以中制苏,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这一历史事件直接影响到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许多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迎来一个同中国建交的新高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两阿”提案,时间与题意不符,此为错误选项。10.B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时间,即1972年。11.-7-\nB 【解析】本题属于易错题。世界多极化格局至今只是趋势而非确立;建交不等于结盟;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都发生在70年代,此时中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并不稳定。而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正反映了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是多极中重要的一极。12.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可以得出结论。13.A 【解析】题中数据反映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逐渐增加。注意最后一组数据的时间:1979年。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缓和,1979年正式建交;1971年在联合国第26届代表大会上,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因而A项最符合题干要求。14.D 【解析】本题属于易错题。“一国两制”的设想是新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的贡献,与题意中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符,排除③。15.D 【解析】恢复新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和苏联结盟是在1950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跟美国和日本建交分别是在1979年和1972年,所以①④正确。16.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A项符合题意。17.D 【解析】上合组织军事演习无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不选,上合组织为地区国际组织,排除B,军事演习不是外交活动,排除C。18.C 【解析】中国政府都曾经和美苏关系紧张,故A项错误;B项夸大,美国和苏联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都曾经调整过对中国的政策,而不能说明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图1毛泽东会见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D项错误;三幅图反映了中国50年代、70年代、80年代针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19.D 【解析】“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新时期中国外交旨在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的国际环境。20.D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A项是建国初期的一项外交政策,B项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都不是外交的特点,与题意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项正确。21.【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结合二战后冷战下的国际形势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个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原因。第(3)问实际上是归纳70年代外国对中国关系改善的表现。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信息分别归纳,第二小问,联系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出规律:弱国无外交,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外交地位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答案】(1)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2分)一边倒。(2分)(2)由仇视到友善。(2分)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3分)(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3分)(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答到3点即可得6分)综合国力。(2分)-7-\n22.【解析】第(1)问要从当时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来回答“原因”;回答第(2)问时既要注意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三大成就,也要注意“文革”以及台湾问题、两极格局等因素;回答第(3)问时注意政治因素与体育关系的变化,说明原因时可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民众心理变化等方面分析。-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