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考点7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问题与对策1.问题问题原因或表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2.原因(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发展的,而受产业基础薄弱和市场腹地小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3.对策对策内容实施原因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加强规划与管理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1.图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下面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8\n2.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虽然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有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大都市带、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之为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1985年至202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简要说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的原因有哪些?(4)简述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2)工业化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8\n(3)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4)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发展交通,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2.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答案】1.B 2.A 8\n3.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2)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城市群。(城市填图中代码,省市填简称)a.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并加强与香港、________两个特区的协调,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地跨______三省市,龙头城市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该城市群目前的特大城市有_______,不久这里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5)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答案】(1)①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②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2)a.A G F b.⑤ ⑥ ⑧ 沪苏浙 ①③⑤⑥⑧(3)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4)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削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5)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8\n每道试题4分,共20分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与北京的经济联系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联系越紧密。读图完成1~2题。1.廊坊与北京的经济联系指数较石家庄的大的原因主要是( )A.经济水平较高B.离北京市较近C.城市等级较低D.劳动力较丰富2.廊坊的燕郊镇因有30万“北漂”在此安家而成为北京的“睡城”。“睡城”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房价水平较低B.就业机会较多C.环境质量较高D.经济联系紧密【答案】1.B 2.A 3.读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和主要矿产分布图,回答问题。8\n(1)比较图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级市,并阐述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2)安徽省具有靠近“长三角”的地域优势,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解析】第(1)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2)题,安徽省与“长三角”可以优势互补,促进其城市化、工业化;安徽省在矿产资源、农产品、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长三角”在市场、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答案】(1)铜陵。 铜陵周围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增加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位于长江沿岸,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人口从事第三产业;非农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大。(2)搞好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将“长三角”作为主销地;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为“长三角”提供资源和能源;引进“长三角”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向“长三角”地区输出劳务。4.“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城市群土地面积(万km2)人口(万)非农业人口比重(%)生产总值(GDP,亿元)人均GDP(元)经济密度(亿元/km2)产业结构比进出口总额在GDP中百分比长江三角洲10.027571446.55万3504028714.6:55.9:39.51.13珠江三角洲2.22624502.97万424996155 4.4:53.3:42.32.04(1)描述上海市的交通区位。(3分)(2)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正积极筹备风力发电场。分析两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3)根据表中材料,比较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4分)【答案】8\n(1)①上海地处我国长江航运出入海洋的门户;(1分)②京沪、沪杭(沪昆)铁路在此交汇;(1分)③我国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或我国最大的对外航线的港口;或有我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拥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1分)(2)①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分)②受夏季风影响大;(1分)③地势低平。(1分)所以风力资源丰富。(3)①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密度大;(1分)②人均GDP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1分)③第三产业比重较大,(1分)④对外贸易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等。(1分)【解析】(3)读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密度大,人均GDP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对外贸易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等。考点:区域交通地位,区域能源开发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原因。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中甲市是我国某自治州的首府,该州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8,长绒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3%。甲市是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棉纺工业发达。(1)说出该区域国道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2)分析甲市成为棉花交易集散地的有利区位条件。(3)结合材料,提出甲市所在自治州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至少三点)。【答案】(1)沿山麓地带(或盆地边缘)分布。地势较平坦,建设工程量小;沿线多城市(绿洲)。8\n(2)①区域中心城市,信息通达度高;②区域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便利;③位于棉花主产区,商品来源丰富;④棉纺工业发达,对棉花需求量大;⑤与中亚国家相邻(边境城市),利于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或临近中亚产棉区)。(3)第一产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第二产业: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化工和能源工业;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延长产业链。第三产业: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边境城市区位,发展边境贸易。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