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此时溶液pH可能是()A.5B.9C.12D.13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碱类物质一定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酸雨就是指呈酸性的雨水 D.pH=0的溶液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呈中性3.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是否发生反应的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C.铁锈和稀硫酸 D.镁和稀硫酸4.下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 B.反应前的溶液均可导电,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5.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相互混合所得溶液的pH是()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判断6.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pH<7的是() A.Ca(OH)2 B.NaOH C.SO3 D.CaO7.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纯碱和稀盐酸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工厂废水中含有的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D.中和反应的发生必须借助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8.一些国家正在使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这样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A.改良碱性土壤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C.改良酸性土壤 D.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填空题9.盐酸中的溶剂是;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会逐渐(填“增大”或“减小”);浓硫酸、烧碱都有强烈的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腐蚀水(或H2O)增10.下图以横坐标表示加入物质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pH变化。试分析哪个图像与哪项实验可能相对应?5
(1)向稀硫酸中逐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 (3)向水中不断通二氧化碳。 (4)向水中加熟石灰。11.洗涤剂(如肥皂、洗衣粉等)是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大多显碱性。 小红取了少量用来吹泡泡的肥皂水,用pH试纸测试的结果是pH_____________7(填写“<”“=”或“>”),若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无色酚酞(化学式C20H14O4)试液,溶液呈_____________色。酚酞是由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酚酞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12.某镇有座硫酸厂,设备简陋,技术陈旧,该厂每天排放大量含SO2的废气和含H2SO4的酸性废水。当地的其他工厂和居民均用煤炭作燃料。只要下雨就下酸雨,对该镇环境造成极大破坏。(1)分析该镇下酸雨的原因:______________。(2)举一例说明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______________。(3)该镇某中学环保小组提出了治理酸雨的下列措施,你认为其中不妥的是______________。A.将硫酸厂搬离该镇 B.建议环保部门限令整改 C.将硫酸厂排出的废气中的SO2处理后排放 D.工厂和居民改用较清洁的燃料(4)可用熟石灰来处理硫酸厂排出的酸性废水,处理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5)浓硫酸弄到手上后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若是稀硫酸弄到手上,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这样做,理由是______________。13.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如图所示)。(1)开始时________管溶液呈红色。(2)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呈无色,除酚酞外,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名称为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14.在2014年南宁市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请回答:(1)试剂Ⅰ是________,试剂Ⅱ是________。(2)本实验中,常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的原因是________。(3)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A.石蕊溶液B.铜片C.碳酸氢钠粉末三、实验题15.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取5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现象为,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褪为无色,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为。实验二:对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探究。【提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有NaCl和NaOH猜想三:有NaCl和HCl你认为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猜想三成立【答案与解析】1.【答案】A【解析】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显示无色,因此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此时溶液可能是酸性也可能是中性,pH≤7。2.【答案】B【解析】碱溶液(实质是溶液中的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不溶性的碱类物质(如氢氧化铜等)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A错。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产物也是盐和水,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故B正确。正常的雨水中由于溶解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而显弱酸性,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故C错。pH=0的溶液为强酸性,中性溶液的pH=7,故D也不正确。5
3.【答案】B 【解析】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反应不需要加指示剂帮助判断。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不需加入指示剂;铁锈与稀硫酸反应,铁锈溶于酸中生成棕黄色溶液,故也不需加入指示剂;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也不需加入指示剂;B选项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需加入指示剂。4.【答案】D【解析】在中和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5.【答案】C 【解析】由NaOH+HCl=NaCl+H2O方程式可得NaOH与HCl的质量比为40:36.5;故相同质量且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相互混合后反应HCl有剩余,故反应后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的pH小于7。6.【答案】C【解析】SO3+H2O=H2SO4,硫酸为酸性物质,pH小于7。7.【答案】C【解析】A、纯碱(是盐不是碱)和稀盐酸反应,反应物不是酸和碱,且生成物也不仅仅是盐和水,还生成了二氧化碳;故A错误。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未必是中和反应,因为反应物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如CuO+2HCl=CuCl2+H2O;故B错误。C、熟石灰是碱,可以用来中和含有硫酸的废水;故C正确。D、中和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进行判断,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难溶性且有颜色的碱和酸反应就不需要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否,可通过观察该固体是否与酸反应逐渐消失进行判断;故D错误。8.【答案】C 【解析】改良酸性土壤应用碱性物质,碳酸水显酸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9.【答案】水(或H2O)增大腐蚀【解析】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盐酸中的溶剂是水;溶液的pH<7显酸性,溶液的pH=7显中性,溶液的pH>7显碱性,所以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会逐渐增大;浓硫酸、烧碱都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10.【答案】(1)C(2)D(3)A(4)B 【解析】(1)原硫酸溶液呈酸性,pH<7,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曲线与pH=7的虚线相交;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7,溶液呈碱性,pH逐渐增大。故选C。(2)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7,逐滴加水稀释,溶液逐渐接近中性,pH接近7。故选D。(3)纯水的pH=7,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溶液呈酸性,溶液的pH<7,随着二氧化碳的不断通入,pH逐渐减小,溶液呈饱和状态后,pH保持恒定。故选A。(4)水呈中性,逐渐加入熟石灰,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pH>7,所以pH逐渐增大,溶液饱和后,pH保持恒定。故选B。 11.【答案】> 红 三 5:112.【答案】 (1)排放二氧化硫废气、用煤作燃料 (2)酸化土壤,腐蚀、破坏森林植物,腐蚀建筑物(答出一点即可) (3)A (4)Ca(OH)2+H2SO4=CaSO4+2H2O (5)需要 稀硫酸中的水蒸发后会变成浓硫酸13.【答案】(1)左(2)氯化钠HClNaOH+HCl==NaCl+H2O5
【解析】(1)酚酞溶液遇到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因此左侧管溶液呈红色。(2)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据此可推断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酸性(稀盐酸过量),即可能含有的溶质为HCl。14.【答案】(1)酚酞溶液稀盐酸(2)颜色变化不明显(3)B【解析】(1)因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需要借助酚酞指示剂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试剂Ⅰ是酚酞溶液,试剂Ⅱ是稀盐酸。(2)因为酚酞溶液变色明显而石蕊溶液变色不明显,所以本实验中常用酚酞溶液而不用石蕊溶液。(3)上述实验中,当酚酞由红色变为无色后,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酸性,即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稀盐酸过量。只要通过证明稀盐酸是否存在即可。如果使用石蕊溶液,当稀盐酸存在时,溶液呈酸性,石蕊溶液变红色;如果使用碳酸氢钠粉末,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选择。15.【答案】实验一:溶液变红色NaOH+HCl==NaCl+H2O实验二:【提出猜想】二如果有NaOH存在,含有酚酞的溶液不能为无色【实验设计】锌(或铁或碳酸钠等合理答案)产生气泡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